是的,我還在繼續聽卡拉揚,您呢?


第一篇

第二篇( 本文 )

第三篇( 待 )

第四篇( 待 )


( 2-1 ), 更多的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相關...

 

我相信我之前的資訊是對的 --- 卡拉揚於 1969 年 5月率領柏林愛樂遠赴俄國演出,他為莫斯科與列寧格勒的觀眾帶來貝多芬第五號及第六號交響曲、R. 史特勞斯《英雄生涯》等作品,其中在第二場演出之下半場( 5 月 29 日於莫斯科 ),卡拉揚指揮了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音樂奏畢,作曲家受邀一起登台接受歡呼...。此外,卡拉揚分別於 1966 年及 1981 年指揮柏林愛樂兩度錄製這首交響曲...( 封面請見下圖 ),關於這首交響曲知道這樣應該夠了吧,但這回我在卡拉揚官網找到更多資訊...。



蕭士塔高維契和卡拉揚的年紀相近( 他比卡拉揚大兩歲 ),卡拉揚很欣賞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卡拉揚甚至承認...如果他成為作曲家而非指揮家,那麼他創作出來的音樂就應該像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的那般...;雖然卡拉揚僅指揮與錄製過蕭氏的第十號交響曲,但他有認真研究過其第五號及第八號交響曲。此外,卡拉揚曾動過指揮蕭士塔高維契第六號交響曲的念頭,但他聽的俄國指揮家穆拉汶斯基的演出後打消了這個想法( 因為穆拉汶斯基指揮得太好了,所以他不會碰這個作品 )。

 

卡拉揚是為了 1969 年的俄國行刻意練這首第十號交響曲的嗎?這種事發生在卡拉揚身上好像也沒什麼好奇怪,但事實上還真不是,卡拉揚第一次指揮此作品是 1959 年 12 月( 於維也納,指揮維也納愛樂 ),卡大師官網寫道...卡拉揚終生曾指揮這首交響曲 20 次之多,我手邊資料則顯示,卡拉揚最後一次指揮此作品有可能在 1982 年 5 月 30 日( 薩爾茲堡,指揮柏林愛樂 )。對了,1976 年 8 月 15 日卡拉揚曾在薩爾茲堡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節目上半場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由同樣來自俄國的鋼琴家吉利爾斯任獨奏 ),當時年輕的指揮家楊頌斯人在現場,他形容「他們以百分之兩百的能量進行演奏,實在太令人難以置信...」,寫了這麼多,不知道下次翻出上圖那兩張唱片 來聽會不會聽到更多音樂...。


( 2-2 ), 藍色狂想曲...,喂!這個樓也太歪了吧...

 

指揮家卡拉揚有指揮過美國作曲家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嗎?我確定我有看過英國指揮家拉圖指揮柏林愛樂演出《藍色狂想曲》的藍光片( 如果是拉圖,一點也不意外啊...),但卡拉揚有無指揮過此爵士風濃濃的作品?會寫就一定有過,想不到吧!

 

不過這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 話說民國七十幾年我在學校看了一卷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錄影帶,那個印象深刻到現在,坦白說,就有一點...噁心,我在網路上有找到影片,請看下圖...



卡拉揚官網是這麼介紹懷森柏格( Alexus Weissenberg, 1929 -  )的 --- 「懷森伯格是一位深受霍洛維茲、伯恩斯坦與朱利尼欽佩的鋼琴家,也是卡拉揚最喜歡的鋼琴家。」...,嗯,上圖很明顯,這位帥酷的鋼琴家便是懷森伯格,但影片中鋼琴在舞台的相對位置怎麼怪怪的...,哇!鋼琴竟不是舞台上,而是看似懸空放置於某一個高處,當時製作音樂影片是要花大錢的,這個奇特的點子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但這次從卡大師官網內容來看,這段奇想應該是來自卡大師的心意( 想想,也對,不然誰敢指使卡拉揚同意這麼做呢?)。

 

卡拉揚唯一一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錄音便是和懷森伯格合作的( EMI. BPO ),官網形容這套全集是 --- 「這套音樂製作是不在乎世人看法,而像朋友間根據自己意圖所進行的錄音...。」對了,要說那個《藍色狂想曲》的...,1979 年 10 月 6 日卡拉揚有場在柏林的演出( 樂團是柏林愛樂 ),時任西德總理施密特( Helmut Schmidt, 1918 - 2015 )出席了這場演出,施密特建議卡拉揚為他演奏《藍色狂想曲》,於是懷森伯格跟著上台演奏,這是卡拉揚終生唯一一次指揮這個作品,哈,想不到吧,卡拉揚之於《藍色狂想曲》...,有點想聽啊!



我手邊還有一些懷森伯格的黑膠,其中上圖左的蕭邦專輯真的大推,超好聽..( EMI ).;您知道一路受卡拉揚提攜的小提琴家慕特最早之室內樂錄音是哪一張?答案是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1983, EMI ),其中搭配的鋼琴家便是懷森伯格,那時慕特年僅 20 歲,而懷森伯格 54 歲,不知道為什麼,我始終覺得這個錄音是卡拉揚一手促成的,懷森伯格是卡大師派去支援慕特的...,不知道我第六感準不準。


( 2-3 ), 如果卡拉揚再活一年,您猜會發生哪些事...

 

是的,雖說"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卡拉揚逝世於 1989 年 7 月 16 日,是說卡拉揚如果多活個一年,古典音樂世界會有那些變化呢?來,我拿唱片來說明,看看您想的和我一樣不一樣...。



上圖左,巴倫波英指揮兼獨奏,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柏林愛樂 , SONY );上圖右,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自由頌》( 我沒有打錯,是人家改歌詞,將歡樂頌改為自由頌 / 伯恩斯坦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列寧格勒基諾夫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巴黎管絃樂團及紐約愛樂成員, DG  ),怎樣,您看出來沒有?

 

就在卡拉揚去世不到半年,柏林圍牆倒塌了( 1989 年 11 月 9 日深夜,此時距卡拉揚辭世僅 116 天 ),音樂一貫是自由民主利器...,上圖左的錄音日期是 1989 年 11 月 12 日( 演出地點就在柏林愛樂音樂廳 ),上圖右則為同年 12 月 25 日( 演出地點為頗具歷史的柏林音樂廳( Konzerthaus Berlin )),卡拉揚儘管歷經多次人生的高光瞬間,但上帝還是讓他錯過了兩德統一的重大時刻。是說,如果卡大師能多活個一年,柏林的民主大戲他老人家肯定不會缺席...,我想他肯定會拿起指揮棒帥氣地指揮貝多芬,此時 演出任一首作品都同樣偉大。


( 2-4 ), 卡拉揚到底有沒有見過西貝流士?

 

南方之前整理過一篇《卡拉揚到底有沒有指揮過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的專文【全文請按這兒】,文中清楚記錄,卡拉揚生平第一次指揮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1865 - 1957 )交響曲作品的時間是 1938 年 2 月 7 日( 於斯德哥爾摩指揮斯德哥爾摩愛樂 ),他最早的西貝流士交響曲錄音完成於 1953 年( 第四號交響曲 / 愛樂管弦樂團, 1953 ),我記得卡拉揚指揮的西貝流士可是得到作曲家本人肯定的啊!但是怎麼的一個肯定( 是口頭嘉許還是一個擁抱?),還有,卡拉揚有和西貝流士見過面嗎( 從生平來看是有機會的 )?這些卡拉揚官網有比較詳細的補充。



上圖為卡拉揚於上世紀五零年代指揮愛樂管絃樂團錄製西貝流士交響曲的黑膠唱片封面,當時唱片封面都設計的很有意境...( EMI )。


卡拉揚結識多位當代作曲家,並演奏了他們的作品( 包括 R. 史特勞斯、蕭士塔高維契與奧夫( Carl Orff, 1895 - 1982 )等人 ),但卡拉揚並沒有和西貝流士見過面...。儘管如此,透過 1953 年卡拉揚為 EMI 錄製的第四號交響曲錄音,在 1954 年 9 月 15 日那天,高齡 89 歲的西貝流士發了一封親筆信給 EMI 的金牌製作人李格( Walter Legge, 1906 - 1979 ),信中謙遜地寫道:「親愛的朋友,如你所知,我一直是卡拉揚先生的崇拜者,他對我交響曲的精采錄音給了我極大滿足,特別是在第四號交響曲中,他偉大的藝術線條和關於內在美的詮釋留給我深刻印象,請您為我轉達感激...。」



雖然卡拉揚在西貝流士生前他兩沒見過面,但 1965 年西貝流士百歲誕辰時卡拉揚有率領柏林愛樂赴芬蘭赫爾辛基獻藝( 5 月 16 日 ),他們為滿場觀眾演出了西貝流士第四號與第五號交響曲,以及《芬蘭頌》( 同樣曲目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有在 5 月 13 日和 14 日於柏林先演出兩次 ),那次芬蘭行卡拉揚造訪了西貝流士的家,也向西貝流士的陵寢獻花,同時還獲得芬蘭獎章,比較別的是...據信卡拉揚看了西貝流士的房子後得到啟發,他在薩爾茲堡阿尼夫( Anif )蓋自己房子時參考了不少設計呢。


( 2-5 ), 那位傳奇的金主

 

錄音是很燒錢的( 這個您問我就知道了,這些年我為高雄音響展及鋼琴家陳必先的錄音...那個預算拿捏總是絞盡腦汁...),如果沒有唱片公司或金主的支持,發片難,賣唱片更難...。

 

話說 EMI 製作人李格以靈活的手腕穩定了愛樂管弦樂團的財務狀況,但他的資金仍不足以緊緊"套牢"卡拉揚,無法讓卡拉揚緊密地與愛樂管弦樂團綁在一起...,此時一位重要的金主出現了,在金主的金援下,一段唱片史上的傳奇於是展現,這位金主便是印度邁爾索執政大君瓦迪亞爾( Jayachamaraja Wadiyar, 1919 - 1974 )...。

 

這位神秘君王金主在不少文章都有提及,但大多草草帶過,我可是好好上維基百科查了一下,網路上的介紹是這樣的 ---

邁索爾王公是南印度邁索爾王國的主要統治者,該王國從 1300 年到 1950 年間掌管這片土地,瓦迪亞爾是 1940 年接替他突然去世叔叔的位子當上王公的位子,而就在這之前的 1939 年,他剛完成歐陸的旅遊,並因此與多位藝術家及學者結識。

 

二戰後的 1947 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瓦迪亞爾將自己治理的王國投入印度聯邦,並在 1950 年併入印度共和國,瓦迪亞爾隨後也被任命為省長。關於這位王功的傳奇很多,他是一流的運動員,亦是一位多產的文學家,更是位有品味的古典音樂鑑賞家,1948 年瓦迪亞爾成為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音樂協會首任主席...。



上圖是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最早期的一批唱片,包括俄國作曲家巴拉基列夫( Mily Balakirev, 1837 - 1910 )第一號交響曲( LP:Columbia 33CX 1002 )及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LP:33CX 1004 )等,瓦迪亞爾王公可是對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讚不絕口...。。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 --- 李格曾造訪過瓦迪亞爾的私人宮殿,他發現裡面有一座唱片圖書館( 收藏所有想得到的嚴肅音樂唱片 ),王公允諾每年付給樂團多達 10,000 英鎊的補助金,也因此李格才有足夠的金錢邀請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錄音...。除此之外,瓦迪亞爾 1950 年 5 月 22 日還慷慨贊助了愛樂協會一場於皇家亞伯廳的重要演出,由指揮家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54 )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搭配挪威女高音芙拉格斯塔( Kirsten Flagstad, 1895 - 1962 )共同完成作曲家 R. 史特勞斯遺作《最後四首歌》之世界首演( 關於《最後四首歌》,維基百科有補充 --- 為了實現作曲家之遺願( R. 史特勞斯曾表示希望由芙拉格斯塔來首演此作品 ),瓦迪亞爾王公贊助了 4,800 美元,因此這次演出的錄音很快被送入王公家,以完善其龐大的唱片收藏( 當時他約有兩萬張唱片...),嗯,歷史上比瓦迪亞爾王公有錢的人不少,但像他那麼愛樂的肯定不多,您說對嗎?


( 2-6 ), 其實還是有人不吃卡拉揚那一套,真的...

 

儘管卡拉揚貴為柏林愛樂、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大佬,在歐洲樂壇"喊水能結凍",但還是有人憑藉著個人實力...不吃卡拉揚那一套,很多人都說過同一個故事 --- 瑞典女高音尼爾森( Brigit Nilsson, 1918 - 2005 )在 R. 史特勞斯與華格納歌劇上取得極高成就,但事實上她對抗指揮這方面同樣赫赫有名。在卡拉揚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的那段時間( 1956 - 1964 ) ,有次他和尼爾森正在進行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依索迪》的鋼琴排練,尼爾森戴在脖子上的珍珠項鍊突然斷了,珍珠四散在排練室的地板上,卡拉揚一邊跪著幫忙收集珍珠,一邊不忘虧尼爾森,「回答我,這是舞台演出用的首飾,還是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付給妳高額費買的真正珠寶?」,只見尼爾森不示弱地回道:「不好意思,這是用你們維也納付給我那點錢買的便宜貨...。」,哈,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但卡拉揚官網另補充了一個新的故事 ---



瞧這幾張黑膠唱片封面,尼爾森是真大牌,她的名字總被放在歌手群中的首位,儘管她一再向指揮們叫板...,但其歌藝仍深受指揮與劇院同行們的推崇。



話說 1957 年 12 月,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排練華格納的 歌劇《齊格菲》,偉大的尼爾森扮唱劇中布倫希德( Brünnhilde )一角,卡拉揚告訴尼爾森,布倫希德在被齊格菲叫醒之前已經昏睡很多年了,因此她希望尼爾森要以半睡半醒的狀態慢慢站起身來,尼爾森認同這個點子,於是在舞台上她便這麼演了出來...。排練結束後卡拉揚跑到更衣室去找尼爾森,他熱情地問:「剛剛那個場景妳是如何辦到的?」尼爾森不明白卡拉揚想知道什麼...,於是卡拉揚逕自躺在地板上,一邊試著起身一邊說...「妳剛剛沒有用手支撐,腳也沒著地,妳怎能站起來?」,無論卡拉揚怎麼試都無法成功,於是顯得非常沮喪...,對此尼爾森感到非常有趣,原因是她刻意"忽略"告訴卡拉揚...因為舞台的地板是斜的,所以很容易站起身來...,這段故事好玩吧!


好啦,鬥嘴歸鬥嘴,藝術歸藝術,我相信卡拉揚和尼爾森在歌劇演出合作上還是相當愉快的,我可是有證據的 --- 1960 年 DECCA 製作了一套超級豪華版的約翰˙史特勞斯歌劇《蝙蝠》錄音,由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一套三張黑膠發行,別人的《蝙蝠》都是兩張唱片,為何卡拉師的版本硬是比人多一張呢?原來在第二幕的舞會上卡拉揚安排( 還是製作人卡爾蕭( John Culshaw, 1924 - 1980 )的安排?)了一堆大牌歌手來插花,一人獻唱一首,額外的一張唱片就這麼變出來了...,您知道尼爾森在此獻唱的歌曲是哪一首嗎?答案是音樂劇《窈窕淑女》中的"我可以跳舞跳整晚( I Could Have Danced All Night )",想不到吧!


( 2-7 ), 經過作曲家女兒認證的名演 --- 《行星》

 

我可以確定卡拉揚曾於 1961 年 11 月 22 日及 30 日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樂團為芭蕾演出伴奏( 真的,我有求證過,這也是他在維也納僅有的兩場指揮芭蕾音樂演出 ), 這兩場演出的音樂都是一樣 --- 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 Gustav Holst, 1874 - 1934 )的《行星》組曲。



卡拉揚兩次《行星》組曲錄音 --- 上圖左,維也納愛樂的 DECCA 版( 錄製於 1961 年 9 月 );上圖右則為指揮柏林愛樂的 DG 版( 錄製於 1981 年 1 月 )。


請放過我的眼睛,我實在不想一條一條看卡拉揚何時第一次指揮這一首作品...( 我只知道卡拉揚是和維也納愛樂先完成錄音後才在劇院演出本曲的 ),不過大師官網有補充道 ---

 

1914 年霍爾斯特開始創作本曲,因為他平時在一所女子學校當音樂老師,只有周末才有空創作,因此《行星》組曲花了他四年多才完成( 許多人都刻意強調第一樂章《火星》係用以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實際上這是戰前半年開始創作的 );在 1960 年代英國音樂在歐陸普遍不出名,因此卡拉揚會指揮並錄製本曲並不尋常,特別是樂團存在和卡拉揚彼此節奏掙扎的問題,但他們最後成功了,作曲家的女兒宣稱,卡拉揚 1961 年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錄音是她聽過對她父親作品最好的詮釋...,嗯,有這麼權威的背書,我決定今晚回家要將這張唱片翻出來,明天好好聽一遍。



卡拉揚官網有提到,霍爾斯特本人對他《行星》組曲太過成功一事並不樂見,因為這導致他其他作品多被忽略...,我在維基百科找到 86 個《行星》組曲的錄音資訊( 參考就好,這個不準 ),最近我還買到首演指揮家包爾特 1979 年指揮倫敦愛樂的復刻版黑膠( EMI ),是說您最喜歡的《行星》組曲的錄音版本是哪一個呢?行文至此,我現在正在聽卡拉揚 1981 年指揮柏林愛樂的錄音,其實相當好聽呢!


( 本文完成於 2024 年 6 月 19 日 )


第一篇

第二篇(本文 )

第三篇( 待 )

第四篇( 待 )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