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的,我還在聽指揮家卡拉揚的唱片,當然,這個聽並不是無時無刻的聽,就想要聽什麼曲目,如果卡大師正好有該曲目錄音,而我又正巧有這張黑膠( 而且有被我翻出來 ),那就聽吧...。卡拉揚逝世已快滿 35 週年,雖說我們一直有太多卡拉揚,但面對喜歡的事物總不嫌多...,近日無意間在卡大師官網撈出好多資訊,邊整理邊做功課,先說,我手邊的資訊未必完整,閃失難免,只能說這是忠貞樂迷的心得筆記,給自己一個交代,如此而已。
我知道有不少人對卡拉揚無感,甚至敵視,這我真的 OK,我又不是他的什麼人,不過儘管大師去世多年,其唱片仍一再被重新發行( 最新資訊,DG 將於今年( 2024 年) 8 月推出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錄製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黑膠唱片( 以紀念作曲家 200 歲生日 ),當初原版 11 張,這套復刻將以 17 張黑膠來發行,目前知道的訂價是 299.99 歐元...),有人問我 --- 怎樣才能聽見卡拉揚錄音的真正價值,我想可能要等卡拉揚的頭像在 DG 每年發行的年曆中除名( 或至少跳過幾年 ),幾經新舊替換之後,如果卡拉揚的錄音依舊受到樂迷們的喜愛,依舊是新生代指揮家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靨,那麼卡拉揚的音樂才得以永存...。
由於其官網資訊量太多,我就慢慢整理,連載預告喔! |
|||
第一篇( 本文 ) |
第三篇( 待 ) |
第四篇( 待 ) |
|
那個我心中的卡拉揚...
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 ),是的,就是那位指揮家卡拉揚,嗯,最近臉書上「喜歡卡拉揚幫」與「不喜歡卡拉揚派」竟又隔空交火了一陣子,坦白說, 很棒,以某種角度看,有討論總比沒討論好,不是嗎?
其實聽音樂是很個人的事,對我而言,沒什麼是比可以盡情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更愜意的事情了,既然是個人的事,那就沒必要說服別人認同我們自己喜歡的音樂家( 或去說服( 指正 )對方討厭他原本喜歡的音樂家 ),人家至少有在聽音樂啊,不要搞到最後害人家放棄聽音樂的嗜好,那就罪孽深重了...。
如今「喜歡卡拉揚幫」與「不喜歡卡拉揚派」爭紛的子彈漸息,正巧這陣子我在卡拉揚的官網翻到不少資料【請見指揮家卡拉揚官方網站】,讓我更認識這位指揮大師些,於是以此文向他表達思念之意。 |
|||
( 1-1 ), 是的,卡拉揚就是識時務的機會主義者,那又怎樣?
教育部的辭語典中註明:「識時務 --- 了解當今的事物、局勢。」嗯,看起來好像不是什麼不好的詞兒,但為何會說卡拉揚是識時務的機會主義者呢?身為卡大師的粉絲,我清楚知道卡拉揚留有作曲家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舒伯特交響曲全集、舒曼交響曲全集、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 他的西貝流士交響曲錄音缺第三號,所以全集未完成 ),但看完其官網文章我才發現( 好啦,或許您早知道,我就後知後覺啊,但總比不知不覺好 ),相對於貝多芬、布拉姆斯的交響曲作品始終盤佔卡拉揚指揮生涯重要地位,其他諸如孟德爾頌、舒曼與舒伯特等人的交響曲全集錄音其實是負有更多商業考量的,怎麼說呢?來,我算給您看 --- |
|||
A, 115 --- 1856 + 115 = 1971,1971 年為卡大師指揮柏林愛樂錄製舒曼交響曲全集的時間,這年恰逢舒曼逝世 115 週年...,而舒曼四首交響曲中只有第四號交響曲算是卡拉揚的保留曲目,其他三首...我有找到卡大師 1972 年元月 8、9 & 10 日於柏林指揮舒曼第二號交響曲的演出紀錄( 天啊!我可是翻得很辛苦才找到... ,就這麼三場 ),至於第一號和第三號交響曲真找不到演出紀錄,看來就是為配合商業發行需求的錄音,就結果論這也沒什麼不好,至少 DG 是有認真紀念了舒曼,都動用柏林愛樂和卡拉揚了啊! B, 125 --- 1847 + 125 = 1972,卡拉揚在 1972 年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完成一套( 也是他唯一一套 )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這套全集系紀念孟德爾頌逝世 125 週年而錄製發行,在孟氏的五首交響曲中只有第三號《蘇格蘭》交響曲與卡大師關係較密切( 其實也是在錄音前( 1972 年 2 月 19 日 )才開始指揮此作品,然後演出個幾場便消失於卡拉揚廣闊的曲海中...),其他四首都是"專程為錄音而演奏", 卡拉揚終生未曾在音樂會上指揮過這些曲子呢! C, 150 --- 1828 + 150 = 1978,這樣猜得出來嗎?是的,卡拉揚在 1978 年以紀念作曲家舒伯特逝世 150 週年為名指揮柏林愛樂為 EMI 錄製了一套舒伯特交響曲全集,而舒伯特的交響曲作品中只有第五號、第八號《未完成》及第九號《偉大》交響曲是卡拉揚較常在音樂會上演出的...( 在這兒補充一下,柏林愛樂才在七零年代初和指揮家貝姆( Karl Böhm, 1894 - 1981 )錄製了一套舒伯特交響曲全集,這套全集由 DG 發行,不知道是不是不想網內互打,所以卡拉揚和柏林愛樂這套舒伯特交響曲全集便改由 EMI 發行?)。 |
|||
以上這三套交響曲全集我都有黑膠唱片,但在之前我並不知道這些唱片其實肩負了紀念這些作曲家逝世若干年的特殊使命,我就只是買只是聽,儘管多不是卡拉揚的貼身曲目,但坦白說...就都很好聽啊,唱片公司需要找藉口發片,音樂家需要錄音以增加收入和知名度,樂迷則需要唱片來維持生活,所以我才會說卡拉揚是識時務的機會主義者( 如果他以音樂的僕人自居,他根本不應該配合唱片公司錄製這麼多之前和之後都不會再碰的曲目 ),但他就是能敏銳地抓到機會,且讓我引用官網中的一段話 --- 「1972 年卡拉揚錄製孟德爾頌第一號交響曲,證明他對待這部 15 歲孩子的作品和其他更知名的交響曲同樣的認真」,瞧,人家就是會說話,都說成這樣了,我還有什麼好說,唱針放下去,聽,就對了。 |
|||
( 1-2 ), 卡拉揚和這張唱片中的俄國演奏家很熟嗎?
來,下圖左這張名盤幾乎無人不曉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EMI, 錄製於 1969 年),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搭配三位當代偉大的俄國演奏家 --- 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小提琴家大衛˙歐伊特斯拉夫( David Oistrakh, 1908 - 1974 )及鋼琴家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 1915 - 1997 )共同演奏,本錄音我從 CD 時代便擁有,然後一路聽到黑膠,但我從沒去想過...卡拉揚和這幾位俄國大演奏家熟嗎?還又是任務編組,錄完就...下次再連絡呢?我在卡大師官網及其演出紀錄中找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 |
|||
其實在本片錄製的 10 年前( 正確時間是 1959 年 2 月 ),卡拉揚便早一步和小提琴家大衛˙歐伊特斯拉夫...的兒子,當時 28 歲的依果˙歐伊特斯拉夫( Igor Oistrakh, 1931 - 2021 )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然後似乎就沒有然後了 );兩年後的 1961 年 6 月卡拉揚首度和大衛˙歐伊特斯拉夫在維也納共同演出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一連三場 ),原本 1963 年 9 月在琉森音樂節上卡拉揚計畫和鋼琴家李希特搭檔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但後來不知甚麼原因曲目被改為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不過卡拉揚和李希特確實留有一個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錄音,1962 年錄製, DG 發行,伴奏樂團是維也納交響樂團 ),錯過這次演出,除了上圖左的錄音,我手邊資料是找不到這對組合是有現場合作的紀錄...( 下方有補充 )。 |
|||
【來自大神的補充】--- 由於實在沒信心,於是問了大神 blue97 君,大神果然神,他告訴我卡拉揚曾於 1965 年 8 月 15 日和李希特合作過柴可夫斯基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伴奏樂團是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當時協奏曲放在音樂會的上半場,下半場卡拉揚則指揮了德弗乍克的第八號交響曲...,哈,還多虧大神,有大神真好。 |
|||
( 1-3 ), 小提琴克雷默與卡拉揚...
咦!卡拉揚有和拉脫維亞小提琴家克雷默( Gidon Kremer, 1947 - )很熟嗎?為什麼提到克雷默我想到的都是他和指揮家伯恩斯坦合作的錄音?腦筋轉啊轉,我確定我有一張克雷默和卡拉揚合作的黑膠唱片,其他... 想不起來...( 先補充一下,克雷默是 1970 年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首獎得主,前一年他還贏得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 |
|||
不能怪我看到克雷默就想到伯恩斯坦,瞧這幾張家中翻出的唱片,克雷默肯定和伯恩斯坦比較親啊...,我刻意查了一下,這幾張唱片的錄音日期是 --- 上圖左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小提琴克雷默, 大提琴家麥斯基, 維也納愛樂 ), 1982 年 9 月 6 日( 本版本是伯恩斯坦本曲目唯一錄音...)。 上圖右, 伯恩斯坦的《小夜曲》( 小提琴克雷默 , 以色列愛樂 ), 1979 年 10 月 14 日。 下圖左,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克雷默, 維也納愛樂 ), 1982 年 9 月 20 日。 |
|||
上圖右是克雷默和指揮家卡拉揚、柏林愛樂合作錄製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唱片封面( 1976 年 3 月 6 ~ 7 日, EMI 發行 ),封面最上方驕傲印著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首獎得主,我知道這是克雷默和卡大師唯一的錄音,之前也查到卡拉揚曾兩度與克雷默搭檔演出,第一次是 1976 年 3 月 7 日於柏林( 咦!不正是上圖右那張黑膠的錄音日期?),他們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時間是 1976 年 7 月 25 日,地點在薩爾茲堡,卡拉揚在此指揮維也納愛樂與克雷默演出巴哈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當天下半場演出曲目為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 )。
只有一次錄音外加兩檔演出,卡拉揚和克雷默的關係應該不冷不熱吧,但卡拉揚官網卻認真地記錄這位拉脫維亞的小提琴家 --- 時年 29 歲克雷默是在 1976 年 3 月 6 日( 星期六 )到達柏林的,他將在星期日與柏林愛樂演奏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卡拉揚當時大病初癒,但他仍對克雷默的到來表達歡迎,不過卡拉揚沒讓克雷默單獨試 奏( 大師說...我已經知道你的演奏方式,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是直接率領樂團開始排練,令克雷默驚訝的是 --- 所謂排練是和錄音同時進行的( 以便有更多修正的材料 ),卡拉揚以最大的權威領導整個事業,星期六下午的兩個小時外加星期天上午的一個半小時,基本上錄音已經完成了( 裝飾奏是在樂團離開後獨立進行的...),克雷默後來回憶這個過程,他仍對排練實際上就是錄音這件事感到驚訝( 他幾乎是在崩潰邊緣完成 ),不過隔天的音樂會...就音樂會,沒有再安排錄音,演出相當成功,只不過觀眾不吝於將掌聲拍給師大病初癒卡大師,反而將克雷默晾在一邊,他只能拿著小提琴在台上等候...。 |
|||
為此,我刻意翻出克雷默分別和伯恩斯坦、卡拉揚兩人的錄音來聽,該怎麼說?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的版本在唱片後面有註明是現場錄音( Live Recording ),整張唱片以極度生動自然的方式呈現,而卡拉揚的版本...我是聽不出其排練與正式錄音間剪接的斧痕,不過整首協奏曲就非常卡拉揚,完美,絕對高級且合理地好聽,...,有時 有唱片聽就好,不要知道太多更好,哈。 |
|||
( 1-4 ), 那首肩負交際性質的鋼琴協奏曲
卡拉揚本身是鋼琴家出身,他很早便改行從事指揮,由於指揮生涯漫長,合作過的鋼琴家自然不少,演出的鋼琴協奏曲曲目亦是寬廣,但令人意外的是,有不少管弦樂作品及歌劇,卡大師儘管未曾在音樂廳或劇院演出過,但還是留 有錄音,不過包括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大多數鋼琴家常演奏的保留曲目,卡拉揚不僅從未在音樂廳演出過,甚至也沒留下錄音,這還真出乎我意外 !【其實經常指揮德弗乍克作品的卡大師也未曾指揮過他的鋼琴協奏曲( 這個作品可是連曲目超窄的小克萊巴都錄過...),其他諸如李斯特兩首鋼琴協奏曲、孟德爾頌兩首鋼琴協奏曲、普羅可菲夫的五首鋼琴協奏曲、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與為左手的鋼琴協奏曲、聖桑的五首鋼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契兩首鋼琴協奏曲等卡大師也從未曾指揮或錄音過...。】
指揮家卡拉揚指揮鋼琴協奏曲的曲目...寬廣( 好了,算寬廣啦 ),依字母先後排列,有巴哈( BWV 1052、1053 & 1065 )、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居然還演出許多次 )、貝多芬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法國作曲家法蘭克的《交響變奏曲》、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莫札特第 20、21、23 & 24 號鋼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舒曼鋼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 您要不要猜猜,其中哪一首鋼琴協奏曲卡拉揚曾和多位鋼琴家合作演出過,頻率高到有點要和鋼琴家"社交一下"的意味( 反正觀眾也喜歡這一味 ),哈,您知道是哪一首呢? |
|||
卡拉揚一輩子開了那麼多場音樂會,合作過的鋼琴家肯定比"唱片中的卡拉揚"多很多,且讓我列出部分清單,看您會不會跟我一樣,邊閱讀邊歪著頭想,想當時演出場景會是怎樣一種風光( 文中僅列出他們第一場演出的時間與曲目 ) ---
◆ 季雪金( Walter Gieseking, 1895- 1956 ):他是卡拉揚指揮史上第一位合作的鋼琴家,1935 年 10 月於亞琛,當時曲目為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 費雪( Edwin Fischer, 1886 - 1960 ):1939 年 3 月於斯德哥爾摩( 樂團是斯德哥爾摩愛樂 ),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米開朗傑里(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921 - 1995 ):1940 年 12 月於柏林( 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演出舒曼的鋼琴協奏曲。 ◆ 李帕第( Dinu Lipatti, 1917 - 1950 ):1948 年 4 月於倫敦( 愛樂管弦樂團 ),錄製舒曼的鋼琴協奏曲。 ◆ 史寇達( Paul Badura-Skoda, 1927 - 2019 ):1949 年 11 月於維也納( 維也納交響樂團 ),演出法朗克的《交響變奏曲》。 ◆ 顧爾達( Friedrich Gluda, 1930 - 2000 ):1950 年 1 月於維也納( 維也納交響樂團 ),演出舒曼的鋼琴協奏曲。 ◆ 阿勞( Claudio Arrau, 1903- 1991 ):1954 年 9 月於愛丁堡( 愛樂管弦樂團 ),演出舒曼的鋼琴協奏曲。 ◆ 安達( Géza Anda, 192 - 1976 ):1954 年 9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波雷( Jorge Bolet, 1914 - 1990 ):1955 年 2 月到 3 月於美國( 柏林愛樂美國行 ),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 哈斯基兒( Clara Haskil, 1895 - 1960 ):1956 年 1 月到 2 月( 愛樂管弦樂團的歐洲巡演 ),演出莫札特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 ◆ 顧爾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 ):1957 年 5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柯爾榮( Clifford Curzon, 1907 - 1982 ):1959 年 12 月 12 & 13 日於維也納( 維也納愛樂),演出莫札特第 23 號鋼琴協奏曲( 紀念指揮家福特萬格勒逝世五週年音樂會 )。 ◆ 漢斯˙李希特-哈瑟( Hans Richter-Haaser, 1912 - 1980 ):1959 年 12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舒曼的鋼琴協奏曲。 ◆ 切爾卡斯基( Shura Cherkassky, 1909 -1995 ):1960 年 4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 - 1969 ):1961 年 5 月於維也納( 維也納交響樂團 ),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布蘭德爾( Alfred Brendel. 1931 - ):1961 年 12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泰里欽( Werner Thärichen, 1921 - 2008 )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帝慕斯( Jörg Demus, 1928 - 2019 ):1962 年 11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莫札特第 27 號鋼琴協奏曲【於是傳說中的維也納三傑收集完畢...】。 ◆ 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 1915 - 1997 ):1965 年 8 月 15 日於薩爾茲堡(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艾森巴哈(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 ):1967 年 8 月於薩爾茲堡( 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演出莫札特三鋼琴協奏曲( 另兩位鋼琴家是帝慕斯以及卡拉揚本人 )。 ◆ 懷森伯格( Alexis Weissenberg, 1929 - 2012 ):1967 年 9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從此他將成為卡拉揚的戰馬 )。 ◆ 波利尼( Maurizio Pollini, 1942 - 2024 ):1975 年 5 月於薩爾茲堡( 柏林愛樂 ),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吉利爾斯( Emil Gileles,1916 - 1985 ):1976 年 8 月薩爾茲堡( 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魯普( Radu Lupu, 1945 - 2022 ):1978 年 3 月於薩爾茲堡( 柏林愛樂 ),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哲爾特爾( Mark Zeltser, 1947 - ):1979 年 1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前一年則開始參與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的演出,和小提琴家慕特及大提琴家馬友友共同登台,錄音請見下圖右 )。 ◆ 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1956 - ):1980 年 5 月於薩爾茲堡( 柏林愛樂 ),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杜夏堡( François-René Duchâble, 1952 - ):1981 年 8 月於薩爾茲堡( 柏林愛樂 ),演出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阿胥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 1937 - ):1983 年 1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 紀新( Evgebij Kissin, 1971 - ):1988 年 12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
|
|||
哈,答案是作曲家舒曼的 a 小調鋼琴協奏曲,曾和卡拉揚搭檔演出這首鋼琴協奏曲的鋼琴家有米開朗傑里、季雪金、李帕第、顧爾達、阿勞、漢斯˙李希特-哈瑟、齊瑪曼等人,是說您有猜到嗎? |
|||
( 1-5 ), 居然只留有一個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的錄音...
之前整理柏林愛樂錄音資訊時便知道卡拉揚終身只留有一個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的錄音( 請見下圖, 卡拉揚, 指揮 / 羅斯托波維契, 大提琴 / 1968, 9 / 21 ~ 24;柏林耶穌基督教堂 / DG 發行 / Stereo ),但我從沒想過...卡拉揚有常指揮這首協奏曲,還又是一個為錄音而錄音的演奏? |
|||
其實卡拉揚早在 1936 年 3 月便曾指揮本曲( 由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多( Garpar Cassadò, 1897 - 1966 )獨奏,亞琛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接這是完成上圖錄音後的 1969 年 9 月,相同組合在柏林的兩場演出( 卡拉揚 / 羅斯波維契 / 柏林愛樂 ),然後我就找不到資料了( 找不到並不代表卡拉揚就沒再指揮過本曲,或許有,只是我不知道...),這曲這麼好聽,難道卡拉揚心中還有比這首協奏曲更喜愛的大提琴協奏曲嗎?哈,如果您以演出次數論輸贏,那卡大師還真心另有所屬,這個我等一下補充( 您要不要先猜猜看?),還是多談一下羅斯托波維契與卡拉揚間的趣事( 下圖是我從家中翻出來的羅斯托波維契演奏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的黑膠封面,右邊那一列其實是同一個錄音 )。 |
|||
原來卡大師是在他唯一的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錄音前才完成和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的初見面( 1968 年 9 月 ),而在這個初會前不到一個月,蘇聯剛大舉入侵捷克,作為俄羅斯公民的羅斯托波維契卻選擇在倫敦演奏這首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同時和卡拉揚共同錄製本曲,這那個不確定的冷戰年代,這兩位音樂家選擇以此錄音來表達自我意志...( 卡拉揚官網還補充:至於前文提到那三位俄國音樂家同台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錄音,也可視為是一種企圖跨越冷戰邊界的合作...)。
1975 年卡拉揚再度聯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錄音,曲目是他最常在音樂演出的...很像大提琴協奏曲,但事實上算是帶有交響伴奏曲風格的交響詩 --- R. 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 EMI 發行 / 在此之前的 1971 年 12 月,當時兼任巴黎管絃樂團的卡拉揚便已和羅斯托波維契與該團演出本曲 ),卡拉揚對羅斯托波維契的琴藝讚不絕口,多年後羅斯托波維契在訪談時提到卡拉揚,他說了以下這段話 --- 卡拉揚喜歡飆車是出名的,有次他開車載羅斯托波維契衝下一條狹窄的山路,羅大師絕望地舉起雙手,對正瘋狂飆車的指揮家說:「卡拉揚,坦白說,我不介意死,但你至少得留給禮儀師一個區分我倆屍骨的機會,畢竟你得回你家,我得回俄羅斯,以你現在這種速度,他們永遠分不清楚哪塊是誰的...。」【補充一下,手邊資料顯示,卡拉揚最後一次和羅斯托波維契同台獻藝的時間是 1981 年 12 月 30、31 日,他們在柏林與柏林愛樂演奏了卡拉揚的最愛 --- R. 史特勞斯《唐吉軻德》...。】 |
|||
1968 年 9 月,卡拉揚和柏林愛樂共錄製了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在此同時他們還同時錄製海頓《創世紀》、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普羅可菲夫第五號交響曲及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上皆由 DG 發行。 |
|||
( 1-6 ), 那位和卡拉揚合作過,但我卻不熟的大提琴家...
先說,不熟的原因是我不夠認真閱歷淺薄,可不是人家的藝術成就有問題,這個一定要先說,是我自己不好啦,抱歉。
指揮家卡拉揚合作過的大提琴家不少,每位都很大牌,但這個每位有哪幾位呢?在此同樣舉第一次合作的時間點為例 ---
◆ 卡薩多( Garpar Cassadò, 1897 - 1966 ):1936 年 3 月於亞琛( 亞琛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演出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 ◆ 梅納爾迪( Enrico Mainardi,1897 - 1976 ):1940 年 4 月於德國曼海姆( Mannheim, 曼海姆國家管弦樂團 ),演出海頓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 托特里耶( Paul Toretelier, 1914 - 1990 ):1951 年 11 月於維也納( 維也納交響樂團 ),曲目為 R. 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 ◆ 傅尼葉( Pierre Fournier, 1906 - 1986 ):1956 年 1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曲目為聖賞大提琴協奏曲( 之後又合作了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有趣的是這聖賞及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卡大師從未灌錄唱片...;傅尼葉亦曾與卡拉揚合作演出並錄製過 R. 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 ◆ 史塔克( János Starker,1924 - 2013 ):1961 年 4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演出普羅可菲夫的《交響協奏曲》。 ◆ 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c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1969 年 8 月於薩爾茲堡( 巴黎管絃樂團,為什麼是這支樂團?溫馨提醒,卡拉揚曾於 1969 年到 1971 年間接掌該團,所以...),演出曲目為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隨後還會搭擋演出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及 R. 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 ◆ 馬友友( Yo-Yo Ma, 1955 - ):1978 年 8 月於薩爾茲堡( 柏林愛樂 ),馬友友和慕特、鋼琴家哲爾特爾共同演出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 ◆ 梅內賽斯( Antônio Meneses, 1957 - ):1983 年 2 月於柏林( 柏林愛樂 ),與小提琴家慕特共同演出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演出完成立刻錄音( 封面請見下圖左 ),之後於 1986 年及 1987 年還曾受卡拉揚之邀共同演出 R. 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事實上他也是卡拉揚演奏生涯最後合作的大提琴家。 |
|||
這題比較好猜,對不?是的,其中我最不熟的就是梅內賽斯,巴西大提琴家梅內賽斯是 1982 年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首獎得主,之後他以獨奏家之姿展開演出事業,經常和柏林愛樂、倫敦交響樂團、BBC 交響樂團、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捷克愛樂、以色列愛樂、紐約愛樂、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NHK 交響樂團與多支俄國勁旅合作,1998 年到2008 年梅內賽斯擔任知名美藝三重奏的大提琴家;唱片中的梅內賽斯亦相當活耀,錄過兩次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 PHILIPS / Avie Records )與諸多作品,嗚,我真是太不認真了,實在抱歉,我會加油的...。 |
|||
( 1-7 ), 關於卡拉揚的眼淚...
有些事過於私密,我們不必知道亦無需探討,例如卡拉揚到底是不是鐵石心腸?他有沒有哭過等,知道這些對理解卡拉揚的音樂藝術有何義?話雖如此,但我還是在卡大師的官網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我一生只哭過兩次,一次是我母親去逝,還有今晚當妳死在舞台上時。」 這是某次卡拉揚在指揮完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後對扮唱劇中咪咪一角的義大利女高音弗雷妮( Mirella Freni, 1935 - 2020 )說的,這真是對弗雷妮演唱藝術至高的讚美,依卡拉揚與弗雷妮兩人合作的年代來看,我猜卡拉揚說這句話時應在上世紀七零年代,因為官網中另摘錄一段卡大師女兒伊莎貝爾( Isabel Karajan )說的話 --- 「我一生中只看過我父親流過一次淚,那是在俄國鋼琴家紀辛( Evgeny Kissin, 1971 - )在薩爾茲堡的是境之後,他太感動了。」卡拉揚於 1988 年 12 月底首次在柏林與紀辛合作( 演出樂團柏林愛樂,曲目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隔年( 1989 年 ) 三月相同組合移師至薩爾茲堡演出( 曲目還是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此時已是卡拉揚演出生涯的最後階段 ),我不知道伊莎貝爾說這段話的時間地點對不對,但至少可以大師很滿意紀辛,都感動到哭了,不是嗎? |
|||
|
|||
( 第一篇完,本文完成於 2024 年 6 月 12 日 ) |
|||
第一篇( 本文 ) |
第三篇( 待 ) |
第四篇( 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