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回我們直接破題...
我一直試著想找出較好的方法讓自己更親近阿巴多及阿巴多的馬勒...,在望著厚厚一疊畫著各色螢光筆的資料發呆許久後,哇,我決定用 Excel 製作一份有著多個工作表的表格,直接將每首交響曲被不同樂團在那些年被演奏幾場作出統計圖表,這樣或許可以比較快抓到頭緒...( 但要小心不要陷入光談數據不談感情的窘境 ),嗯,花了許多工夫一算再算終於將表格做好,還真讓我看出一些以前從沒注意到的阿巴多印象,後文我們先跳過時間及演出樂團的限制,暫時先談數據不談感情一下...。
|
|||
![]() |
|||
從上方圖表可知 ---
◆ 儘管阿巴多未曾留有指揮單一樂團錄製馬勒交響曲全集之錄音,但他確實曾公開指揮過馬勒全部的交響曲作品。 ◆ 看來阿巴多指揮馬勒交響曲作品的場次很符合大家對馬勒交響曲的演出印象...,也就是第一號和第五號交響曲最常被演奏,第二號、第三號、第四號、第六號及第九號交響曲次之,第七號交響曲再少一些,而編製超大第八號《千人》交響曲最鮮於被演奏...。 ◆ 原來阿巴多指揮馬勒作品是從其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開始的,有一點我真沒注意過,那便是 --- 那時阿巴多年僅 32 歲( 那年他指揮這個作品兩場,第一場指揮的是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第二場則受卡拉揚之邀在薩爾茲堡指揮維也納愛樂...,天啊,之前很多人都將阿巴多視為大器晚成型的指揮家,這樣看起來其實他也很天才,32 歲便指揮馬勒,指揮的還是維也納愛樂呢!)。 ◆ 需要大量演唱者的第八號交響曲對樂迷來說一向是最不容易聽到的作品( 我的馬勒現場經驗就差這首啊 ),我知道這對指揮家而言也一樣,但阿巴多終身僅指揮過此作品兩場( 而且是一連兩晚各指揮一次 ),還真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少...( 阿巴多留下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錄音只有一個版本,其實就是這兩晚演出的現場錄音 )。
好啦,快速粗暴地破題完成,該細細訴說指揮家阿巴多的馬勒情緣了...。 |
|||
|
|
||
天啊,直到今日我才發現我居然又...同一個錄音...買了重複的唱片 --- 阿巴多指揮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序曲集》,仔細看,連唱片編號都一樣( LP:RCA RL 31378 ),唉,明明封面設計就幾乎一個樣的說...( 來自倫敦交響樂團的資料顯示,本錄音錄製於 1978 年五月 21 日及 22 日兩日,錄音地點 Kingsway Hall,錄音師為 Arthur Lilley,1979 年發行... )。 |
|||
阿巴多與倫敦交響樂團...
1966 年阿巴多的指揮版圖一口新增四支樂團,分別是柏林愛樂、倫敦交響樂團、那時叫新愛樂現在又回歸原名的愛樂管弦樂團,以及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等,其中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早早是演奏馬勒作品的天團,可惜阿巴多和這支歐陸樂壇勁旅的關係並不密切,自 1966 年到 1978 年間一共只指揮該團 10 場的演出( 1966 年 1 場、1967 年 2 場、1969 年是最多的 6 場( 其中兩場和鋼琴家阿格麗希搭檔演出普羅可菲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以及 1978 年的 1 場 ),這對組合只有在最後一次合作時演奏了馬勒第三號交響曲( 所以是 1/ 10 ),...,...,為何這支馬勒名團和阿巴多的關係如此疏遠?【噓,我偷偷到該團官網查了一下,1966 年到 1978 年間曾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演出馬勒作品的指揮家只有何蘭指揮家海汀克( 場次多到我不想細數 )、美國指揮家大衛˙辛曼( David Zinman, 1936 - ( 4 場 ))、俄國指揮家孔德拉辛( Kirill Kondrashin, 1914 - 1981 ( 5 場)),以及阿巴多( 就唯一一場 )等四人,看來強龍不壓...走到那兒都一樣。】
讓我們將話題回到倫敦交響樂團身上...。 我知道阿巴多和倫敦交響樂團的關係非比尋常,他曾先後擔任該團首席客席指揮( 1971 年起 )與首席指揮之職務( 1979 年到 1987 年 ),我認真算過,阿巴多自 1966 年到 1988 年間共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開過至少 350 場的音樂會,其中多達 108 場有馬勒作品的演出( 所以是 108 / 350 ) ,因此該團和阿巴多的職業生涯關係密切...。 |
|||
|
|
||
1966 年 10 月 20 日阿巴多首度客席倫敦交響樂團,雖然那年他和該團只有三場演出,但第三場( 10 月 27 日 )他便指揮了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天知道阿巴多才剛在兩週前第一次指揮佛羅倫斯五月節管弦樂團演出這個作品 )...。在此之後一直到 1988 年阿巴多始終和倫敦交響樂團維持合作關係( 也就是每年都有安排指揮該團 ),起初的場次並不多,直到 1977 年開始增加演出場次達到 20 場,而成為首席指揮後的 1980 年更一口氣指揮多達 50 場...( 1981 年 48 場、1982 年 48 場、1983 年 52 場是最高峰 ),其足跡除了倫敦,還包括愛丁堡、薩爾茲堡、布達佩斯、巴黎、德國、維也納、西班牙、美國、瑞士、義大利、雪梨、日本、瑞典等第,其中在 1980 年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為巴黎樂迷演出了貝多芬全部五首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為最近甫逝世的布倫德爾 ),同樣的組合及相同曲目 1981 年在倫敦又演出一次( 同樣由布倫德爾獨奏 );1985 年於倫敦阿巴多又指揮了貝多芬全部的鋼琴協奏曲,這次換成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獨奏( 天啊,這個我想聽...)。
有兩位鋼琴家終身和阿巴多維持藝術上的緊密關係,他們是義大利鋼琴家波利尼及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阿巴多和他倆與倫敦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的曲目有 --- ◆ 波利尼:蕭邦第一號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巴爾托克第一號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舒曼鋼琴協奏曲、貝多芬全部五首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號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荀伯格鋼琴協奏曲、貝多芬《合唱幻想曲》等。 ◆ 阿格麗希:普羅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 |
|||
|
|
||
在多達 108 場的馬勒作品演出中,阿巴多和倫敦交響樂團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及《大地之歌》外,他們幾乎將馬勒的所有作品( 含藝術歌曲 )都演出過,其中第五號交響曲 29 次最多,再是第一號交響曲 24 次,第三號及第九號交響曲也有 8 次之多,這點給大家參考。 |
|||
對了,阿巴多曾與倫敦交響樂團和下列這些獨奏家搭檔演出過,演出曲目如後 ---
小提琴家有: 小提琴家謝霖( Henryk Szeryng, 1918 - 1988 ) /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史坦( Isaac Stern, 1920 - 2001 ) / 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阿卡多( Salvatore Accardo, 1941 - ) /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普羅可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史特拉汶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克萊默( Gidon Kremer, 1947 - )/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慕特( Anne-Sophie Mutter, 1963 - ) /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明茲( Shlomo Mintz, 1957 - )/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普羅可菲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小提琴家慕洛娃( Viktoria Mullova, 1959 - ) /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家有; 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 / 普羅可菲夫的《交響協奏曲》; 大提琴家席夫( Heinrich Schiff, 1951 - 2016 ) /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家哈瑞爾( Lynn Harrell, 1944 - 2020 ) / 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貝多芬三重協奏曲、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家梅奈塞斯( Antonio Meneses, 1957 - 2024 ) / 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家馬友友( 1955 - ) / 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家顧德曼( Natalia Gutman, 1942 - ) / 普羅可菲夫的《交響協奏曲》( 我曾在高雄文化中心欣賞顧德曼演出這個作品,當時伴奏樂團是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鋼琴家則包括: 鋼琴家貝爾曼( Lazar Berman, 1930 - 2005 ) /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布蘭德爾( Alfred Brendel, 1931 - 2025 ) / 莫札特第 9 號、第 27 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1956 - ) /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賽爾金( Rudolf Serkin, 1903 - 1991 ) / 莫札特第 8 號、第 9 號、第 12 號、第 15 號、第 18 號、第 19 號、第 20 號、第 22 號、第 23 號、第 24 號、第 25 號、第 27 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阿敘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 1937 - )/ 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普羅可菲夫第二號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拉羅佳( Alicia de Larrocha, 1923 - 2009 ) / 莫札特第 24 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瓦薩里( Tamas Vasary, 1933- ) / 莫札特第 25 號鋼琴協奏曲。 |
|||
|
![]() |
||
哇,阿巴多和鋼琴家塞爾金及倫敦交響樂團為 DG 錄製了多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黑膠我看到就買,買了老半天好像仍沒買齊...,這些錄音張張好聽,建議您找來聽聽,真的超棒。 |
|||
More 阿巴多與 LSO...
如前文所述,阿巴多曾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及首席指揮,合作演出場次多達 350 場,這對組合在當時應該是國際樂壇的佳話吧?相信我,凡事打了個問號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阿巴多接替的是普列文的位置,阿巴多的到來確實為這支英國頂尖樂團加重了演奏德奧作品的權威性,但相對於前任,阿巴多與樂團團員的關係疏遠,儘管倫敦交響樂團為阿巴多演出大量馬勒的作品( 提醒一下,105 / 350 = 0.3085,很高了吧...),但阿巴多卻從未指揮這支英國勁旅錄製任何馬勒的作品,這讓樂團成員認為自己只是阿巴多的第二甚至第三選擇( 這個說法我看過幾次,沒想到現在連維基百科也寫上了 )...。行文至此,該總結一下...,嗯,想想,倫敦交響樂團的成員會有這些抱怨還真不是偶然,君不見本文最初的那個表格,如果每一個"初演"都代表一次的奮進及冒險,那麼倫敦交響樂團一定是阿巴多之馬勒最堅實的支持者,其馬勒第一號、第七號及第十號交響曲皆由該團陪著阿巴多共同冒險進行"初演"( 相對於阿巴多的"第一次",人家倫敦交響樂團早早在 1964 年便和指揮家蕭堤錄製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1974 年和指揮家李汶另留有一次錄音 ),1964 年倫敦交響樂團更是率先錄製庫克版的五個樂章之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 1969 年則和布列茲錄製第十號交響曲的《慢板》樂章,也就是光就馬勒作品之演奏來說,樂團成員皆已有相當演奏經驗 ),但為何演出找人家,錄音卻找別人呢?是阿巴多的想法還是唱片公司的意見...,這我就不瞭了,有大師可以為我補充嗎?【您要補充說明,請發信給我】,先謝謝了。 |
|||
本文完成於 2025 年 6 月 30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