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阿巴多的馬勒情懷 --- 第二篇


阿巴多之馬勒情緣 --- 從出道談起

 

在以前沒有什麼指揮大賽的時代,指揮家有可能一促成名、甫出道便有天王級樂團供自己驅策?想想年輕時的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80 - 1989 ),當他聽到烏姆劇院(  一座小小小小的劇院 )之劇院經理要造訪自己的故鄉薩爾茲堡,卡拉揚可是用動用自己的錢( 一部分是他醫師父親的錢 )籌組一個臨時樂團演奏給這位經理聽,然後順利取得此職務,接著從小劇院中劇院一路往上發展,最終成為武林一代宗師...。

 

1955 年和卡拉揚爭取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之職的羅馬尼亞指揮家柴利畢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 1912 - 1996 )則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1945 年德國戰敗,包括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54 )、卡拉揚等一大票德奧指揮家都被暫停任何型式公開演出,於是一位名為博查德( Leo Borchard, 1899 - 1945 )的俄裔德國指揮家在 6 月初奉令暫時接掌柏林愛樂,但在同年( 1945 年 ) 8 月 23 日他在完成柏林愛樂的演出後和一位英軍上校外出吃宵夜,回程時英軍司機誤解了檢查哨的規定,可憐的博查德被射殺陣亡,他以總監的身分共指揮柏林愛樂演出 22 場,1995 年 9 月阿巴多還曾指揮柏林愛樂演出兩場馬勒第六號交響曲來悼念他呢!

 

對了,要講柴利畢達克的...。話說博查德陣亡後...柏林愛樂的演出還是得繼續,於是柏林愛樂將剛贏得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舉辦的指揮比賽之柴利畢達克挖來當指揮,於是時年 33 歲的柴董一下子便擁有樂壇界的超跑柏林愛樂,直到 1947 年福特萬格勒的演出禁令解除,柏林愛樂的樂團老大職務才重新回到福特萬格勒身上...,雖說 1954 年 11 月 30 日福氏去世,柴利畢達克在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爭奪戰中敗給了卡拉揚,但他那橫空出世的指揮經歷肯定讓兢兢業業爬了許久才得到同樣高度的卡拉揚恨得牙癢癢才是...。



阿巴多在八零年代指揮維也納愛樂為 DG 錄製了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封面設計美呆了( 現在的 DG 真的要加油 )...。


關於阿巴多的指揮身分出道,請容我抄一段南方網站《原來我竟和阿巴多如此不熟!》之舊文【全文請按這兒】---

1955 年阿巴多由威爾第音樂院畢業,隔年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當時馬勒在這兒仍被視為外人,阿巴多在此跟隨施瓦洛夫斯基教授( Hans Swarowsky, 1899 - 1975 )學習指揮,施瓦洛夫斯基除了教導指揮技法,更帶領他的學生接觸馬勒、布魯克納及第二維也納樂派的作品...,很多人都知道阿巴多是 1963 年米特羅普洛斯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得主,其實早在 1958 年他便和好友梅塔一起到波士頓參加庫塞維玆基指揮大賽,那年阿巴多得到首獎,梅塔得到二獎,塔梅當下決定留在美國發展,而阿巴多則放棄美國的工作機會,選擇回義大利從事教學的工作,嗯,有了這些資訊再回頭查閱《阿巴多資料館》的演出資料,我想我們便可依此拼湊出較完整的阿巴多之於馬勒的情緣,哈, 要走的路很長,握拳...!


阿巴多的四個指揮生涯...

 

好吧,資料印了一大堆,總要有個可以自圓其說的整理方式( 特別還要顧及阿巴多與馬勒的特殊連結 ),在考慮阿巴多先後擔任過的各個職務後,我決定將阿大師的指揮劃分為四個階段( 好啦,我知道從沒有人如此冒犯大師的,我可是想了許久才下的決定,您就將就看吧...),依序是:

◆ 辛勤奮鬥期:1957 年到 1965 年;

◆ 積極成長期:1966 年到 1988 年;

◆ 快意忙碌期:1989 年到 2000 年;

◆ 病癒做自己的完熟期:2001 年到 2013 年。

後文將以這不同階段來解析阿巴多的馬勒情緣...。



第一階段, 辛勤的奮鬥期:1957 年到 1965 年

 

依《阿巴多資料館》的資料,阿巴多曾在 1957 年 5 月 10 日參與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管弦樂團的演出( 曲目為巴哈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他在其中演奏大鍵琴 ),接著阿巴多在 1958 年 7 月及 8 月指揮了 4 場檀格塢音樂中心管絃樂團的演出,並順利贏得庫塞維玆基指揮大賽首獎( 演出曲目有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普羅可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莫札特為管樂器所寫的《交響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等 ),如前文所述,得獎後的阿巴多選擇回到義大利從事教職等待機會( 相較於他在維也納音樂院的好友印度指揮家梅塔,二獎得主的他選擇往北美發展,因此事業之初梅塔是較阿巴多順遂的...)。

 

1960 年阿巴多終於得到一場來自佛羅倫斯五月節管弦樂團的演出邀約( 想想,年輕的義大利指揮家得到義大利樂團的邀約是很正常的事啊...),阿巴多以布拉姆斯《悲劇》序曲為自己的指揮生涯掀開序幕( 還有海頓第 96  交響曲《奇蹟》等 ),我不知道這場演出的評價如何,但阿巴多下次和該團合作是 1963 年( 3 場 ),再是 1965 年( 1 場 )、1966 年( 2 場 )、1967 年( 1 場 )、1969 年( 1 場 )、1971 年( 3 場 )、1978 年( 3 場 ),最後是 2002 年的 4 場演出...。其中 1966 年的曲目我超愛,分別是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獨奏是阿巴多的好友,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1942 - 2024 ))與馬勒第六號交響曲,另外 1978 年的三場演出曲目皆為馬勒第三號交響曲( 所以是 4 / 19,合計 19 場演出,其中有 4 場演出了馬勒的作品...),是說之前梅塔亦曾率佛羅倫斯五月節管弦樂團訪台,我聽的那場該團演出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他們演奏的是五個樂章的版本( 包括之前被馬勒拿掉的花之樂章 ),如果沒有記錯,當晚第一小提琴有 18 把,第二小提琴 16 把,讓我印象深刻到現在...。

 

1961 年阿巴多接到三支樂團的演出邀約,其活動範圍終於走出義大利,來到他熟悉的維也納...,依合作先後順序分別是 ---

都靈義大利國家交響樂團( Orchestra Sinfonica di Torino della Rai, 這支樂團現在叫做 RAI 國交交響樂團( RAI National Orchestra ),1994 年 RAI ( 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 )將自家四支地方樂團整合成一支...):1961 年 5 月 22 日阿巴多指揮了一場演出( 至少開了個頭,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原來這個作品是阿巴多這麼早便掌握的 ),一直到 1970 年為止,阿巴多共和都靈義大利國家交響樂團開了 15 場音樂會,其中僅在 1967 年 4 月 15 日於羅馬演奏了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記錄一下,1 / 15 )。

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1961 年 6 月 10 日於羅馬首度和阿巴多合作,演出曲目同樣有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阿巴多和這支樂團的合作並不算密切,只有 1961 年 1 場、1962 年 1 場、1964 年 2 場、1965 年 1 場,接著便是 1980 年最後 2 場,不過在這最後 2 場阿巴多倒是指揮了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2 / 7 )。

維也納交響樂團:1961 年 6 月 25 日阿巴多首度客席維也納交響樂團,這次的演出邀約只有一場,當時該團首席指揮是薩瓦利許( 阿巴多在維也納音樂院的老師瓦洛夫斯基也曾擔任過此職務 ),排出曲目為全場莫札特的作品( 序曲與第 41 號交響曲 ),我本以為曾在維也納就學的阿巴多應該很容易得帶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青睞,結果不 然,看來此時的他還是靠教學維持生計。

阿巴多 1961 年到 1991 年間共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 20 場的演出( 1961 年 1 場、1962 年 1 場、1966 年 8 場、1967 年 1 場、1968 年 3 場、1969 年 1 場、1979 年 1 場、1980 年 1 場、1981 年 1 場、1989 年 2 場及 1991 年的 1 場 ),其中只有在 1967 年的那場演出中指揮了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1 / 20 )。

 

1962 年阿巴多一共指揮了 4 場音樂會,先在 1 月指揮義大利北部 Reggio Emilia 一支地方樂團演出歌劇選粹,另在 12 月於 Bolzano( 同樣於義大利北部 )指揮一支名為海頓管弦樂團的樂團演出舒伯特第二號交響曲和我超愛的蕭士塔高維契為鋼琴、小號與弦樂協奏曲( 哇,我還真沒想過阿巴多會指揮這個作品 )。

同年( 1962 年 )阿巴多開始客席威尼斯鳳凰歌劇院( 但他在這兒只負責指揮管弦音樂會 ),7 月指揮 1 場( 曲目為舒伯特第二號交響曲等 ),而在 10 月 20 日的演出中阿巴多和後來成為卡拉揚御用鋼琴家的保加利亞鋼琴家懷森柏格( Alexis Weissenberg, 1929 - 2012 )共同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阿巴多後來在 1963 年與 1964 年再度在此指揮了 2 場及 4 場,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0 / 8 ) 。



很明顯的,這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我獨缺第二號及第四號,聽說這張最難找...。


眾所皆知的,阿巴多在 1963 年開始交好運,他在這年於紐約贏得獲得米特羅普洛斯指揮大賽首獎( 得以留在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伯恩斯坦身邊當助理指揮 ),阿巴多在大賽首獎得主的慶典演出上指揮紐約愛樂演出了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另在 11 月 30 日指揮了一場青年音樂會。

 

該怎麼說...,大蘋果的資源果然豐富,阿巴多曾在此和偉大的俄國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夫( David Oistrakh, 1908 - 1974, 時間是 1970 年 3 月 3 日,演出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 )、傳奇女大提琴家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é, 1945 - 1987, 時間為 1970 年 3 月 5, 6, 7 & 9 日,演出甚桑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搭檔演出過,但他和紐約愛樂的關係就...還行,1963 年之後只有在 1964 年 6 場、1967 年 4 場、1970 年 16 場1979 年 8 場,然後就未曾再合作...,不過在 1979 年留有一連 4 場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的演出就是了( 4 / 36 )。

 

對了,阿巴多還在這年( 1963 年 )客席 1 場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出,不過這合作緣份更淺,只還在 1964 年、1966 年及 1967 年各留下 1 場,而且沒有任何馬勒...( 所以是 0 / 4 )。


我多事算了一下,阿巴多先後和新大陸的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費城管絃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等樂團合作過,其中和 **** 關係最為密切( 這個 **** 大家先在心中猜一下,後面某個地方會提到喔!)...。


自此阿巴多的演出事業開始多了起來,1964 年除了和先前合作過的都靈義大利國家交響樂團( 2 場 )、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2 場 )、威尼斯鳳凰歌劇院( 2 場 )、紐約愛樂( 6 場 )及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1場 )維持合作關係外,還在 2 月新增 2 場洛杉磯愛樂的演出,這對組合在 1966 年還會合作一次( 同樣是 2 場 ),接著也沒再合作( 0 / 4 )...。

 

所以 1964 年阿巴多一共指揮了( 多達 ) 15 場演出,算是這些年的新高...,不過在此我還是得譴責一下阿巴多在維也納音樂院的好友指揮家梅塔,梅塔在 1962 年便開始擔任洛杉磯愛樂的音樂總監,只給自己的好兄弟排的  2 + 2 場的演出,實在可以再多挺一些啊...!


都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看來此時( 進入 1965 年 )的阿巴多仍在等待伯樂...,1965 年他除了持續佛羅倫斯五月節管弦樂團( 1 場 )、都靈義大利國家交響樂團( 2 場)、聖西西里音樂院管弦樂團( 1 場 )之前的演出邀約外,還新增了兩支合作樂團 --- 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 演出地點在布拉格,為此生唯一一次合作,0 / 1 )及英國的哈雷管弦樂團, 和該團 1965 年 11 月 2 日的演出中阿巴多指揮了德弗乍克第八號交響曲( 嗯,果然在英國就要指揮英國人喜歡的曲目 ),隔年阿巴多還會和該團搭檔女鋼琴家阿格麗希演出 3 場普羅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然後緣盡於此...( 0 / 4 )。


【看過來看過來 --- 那個阿巴多的初錄音】

其實我超期待 1966 年的到來,大家都知道阿巴多將在這年大放異彩( 寫到這兒竟有一種猜拳後出的感覺,哈,就已經知道答案了啊 ),其實在這年( 1966 年 ) 2 月阿巴多以五個工作天( 11、12、14、16 & 28 日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完成自己的首張錄音 --- 俄國作曲家普羅可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及《Chout》芭蕾音樂選粹,本片錄音地點為倫敦 Kingsway Hall,DECCA 安排知名錄音師 Kenneth Wilkinson 擔任錄音師,製作人為 Ray Minshull,首版黑膠唱片編號是 SXL 6286( 我當時買這張唱片時還真不知道本片阿巴多的初錄音...)。


那個傳奇的開端...

 

且再讓我抄一下南方網站內的文章( 以藍色字體顯示 ) ---

眾所皆知的,1965 年 8 月 14 日阿巴多受卡拉揚之邀到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這是阿巴多首度指揮這支天團,也因為演出得到觀眾及團員們的肯定,隔年 8 月阿巴多繼續在此指揮維也納愛樂,然後開啓往後密切合作之門,但卡拉揚是如何挖掘出阿巴多這塊璞玉的呢?我記得之前看過是...卡拉揚在電視轉播上看出阿巴多的潛力,於是邀請他到薩爾玆堡音樂節登臺( 您也看過這段對不對?),但這本傳記為我提供第一手的資訊...。

 

1963 年 10 月 27 日,30 歲的阿巴多客席位於西柏林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該團創於戰後的 1946 年,而早在 1923 年也有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成立,戰後這支較早成立的樂團被劃入東德,所以有陣子東西柏林各有一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但就在這年二月倍受團員愛載的首席 指揮匈牙利指揮家弗利柴( Ferenc Fricsay, 1914 - 1963 )去逝,樂團於 1964 年找來美國青年指揮家馬捷爾( Lorin Maazel, 1930 - 2014 )接任首席指揮,這讓阿巴多有指揮該團的機會( 演出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由阿巴多一輩子的好朋友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獨奏 )及普羅高菲夫第三號交響曲 );1964 年 8 月18 日阿巴多再次在西柏林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演出,卡拉揚出席了這場演出,對這位年輕指揮家旺盛的創造力讚不絕口( 卡拉揚說...他是我目前所知最有天賦之人,在樂團面前如此鎮定自若,仿佛己經從事指揮 20 年似的 ),於是隔年( 1965 年 )薩爾玆堡音樂節卡拉揚想讓阿巴多指揮義大利作曲家魯凱比尼( Luigi Cherubini, 1860 -1842 )的《安魂曲》,但阿巴多對自己之前於史卡拉歌劇院指揮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相當滿意( 正確演出日期是 1965 年 7 月 2 日 ),他堅持在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這個作品,於是才有 8 月 14 日與維也納愛樂那場傳奇的《復活》演出,當晚 32 歲的阿巴多的表現受到樂團的肯定及激賞( 有團員在日記中稱許阿巴多是〝未來的希望〞),維也納愛樂主動邀約阿巴多參與未來的演出,雖說卡拉揚對阿巴多的職業以涯無疑有提攜之功,但後來他和阿巴多關係便逐漸淡化,我想卡神絕沒有料到自己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一職是由阿巴多來接班吧!

 

是的,1965 阿巴多終於 7 月 2 日開始指揮馬勒的作品 ---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雖然指揮的是史卡拉歌劇院之劇院樂團,但同年( 1965 年 ) 8 月 14 日他終於在卡拉揚邀請下指揮了維也納愛樂,儘管並不是在金色大廳的演出,但這場( 也是該年阿巴多唯一的一場 )和維也納愛樂的《復活》交響曲的演出真為他敲開成功的大門...,後面的事還很多很長,咱們慢慢再說。


一位青年音樂家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並不容易,和指揮家梅塔相比,30 歲不到的梅塔在 1965 年已同時身兼兩支北美樂團的音樂總監( 洛杉磯愛樂及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 ),有多張錄音發行,還曾在大都會歌劇院登台,亦指揮過歐洲多支一流樂團...,而此時阿巴多 32 歲,沒有錄音,除了紐約愛樂,歐陸一線樂團也只有一場來自卡拉揚的維也納愛樂之邀約,另外加兩場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演出...。

 

其實前面這些資料之整理花了我許多時間,樂迷如我清楚知道阿巴多將於明年( 1966 年 )開始走紅,同時也將展開他漫漫的馬勒之旅,但以前我們認識阿巴多都直接從卡拉揚邀約,他在 1965 年薩爾茲堡音樂節成功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開始,真忽略了在這之前他的辛勤及努力,這篇文章算是為我自己補足了這片空白,然後阿巴多的指揮生涯開始精彩...。


( 本為完成於 2025 年 6 月 23 日 )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