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維也納愛樂首度造訪衛武營音樂廳談起...
2022 年 10 日 29 日維也納愛樂在奧地利指揮家魏瑟-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1960 - )領軍下首度於衛武營音樂廳登台,從經紀公司不斷放風聲到確定演出日期,從公布票價、購票方式到預售失誤風波,一路到衛武營音樂廳門票相較於台北更早被搶購一空,維也納愛樂一下子成為高雄愛樂圈的熱門話題( 這不是該團第一次造訪高雄,2015 年他們曾在艾森巴哈率領下來高雄文化中心演出過 ),大家都想聽聽這支天團在臺灣最新的葡萄園風格音樂廳會以何種風采呈現,反倒是對指揮家魏瑟-莫斯特個人演奏風格及演出曲目...討論度不足( 套句某位友人的話 --- 就天團,拿得上檯面的大指揮家,他們演奏什麼...都好 ),這點和 1993 年維也納愛樂初次訪臺時那種樂迷全方位投入的氛圍截然不同( 那年由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兩晚的主要曲目為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及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那裡不同呢?後文詳述。 |
|||
|
|||
上圖為此回維也納愛樂在衛武營音樂廳南方座位視角( 13 號門 ),請注意,舞臺上方的反音板已升到最高位置。 |
|||
這次維也納愛樂 in 衛武營音樂廳排出的曲目為...上半場 / 作曲家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及第三號交響曲,下半場 / R. 史特勞斯《查拉斯圖如斯說》,都是充滿德奧體味的大作,特別是下半場《查拉斯圖如斯說》一開頭便需動用管風琴,而這正是這座音樂廳最自傲的強項之一,也因此這場衛武營的演出受到全國樂迷關注,門票也是最早完售的一場呢!
隨著開演時間逼近,觀眾陸續進場,請看下圖,舞臺後方及兩側的觀眾席也坐滿觀眾,這種觀眾席包圍舞臺的設計確實能拉近觀眾與樂師們的距離,不過這也讓不同位置的觀眾聽到完全不同的音響,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 習慣 )面對舞臺的聲學表現...。 |
|||
|
|||
音樂會在 19:00 終於開始了,我很詫異維也納愛樂的法國號及小號在上半場表現並不理想( 至少在我的位置聽到是如此 ),而指揮家魏瑟-莫斯特在勾勒出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整體架構後便放手讓樂手發揮,於是一種略快、直述、不刻意耽溺的前進方式似乎成為指揮家和團員們的共同意見,這和許多昔日大師( 諸如卡拉揚等 )善於表現的〝長的線條〞手法截然不同,演出結束後這首交響曲果然成功引發樂迷間論戰,但就我看來...這應是魏瑟-莫斯特想要表達的布拉姆斯印象,儘管少了些韻味,觀眾可以表達喜歡或不喜歡,但這和維也納愛樂好不好何干?樂團順利完成其演奏任務了,不是嗎?
而下半場壓軸的《查拉斯圖如斯說》魏瑟-莫斯特和維也納愛樂仍維持上半場的樂風,緊湊中樂師們功力不時展現,不過我邊聽耳中卻總是飄出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指揮紐約愛樂( R. 1987, DG 發行)的同曲演奏,好啦,這絕對是一場有水準的演出,我也有認真拍手,雖然詮釋的方式並不是我的菜。 |
|||
|
|||
補充一下,我知道魏瑟-莫斯特指揮歌劇很有一套( 人家可是曾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藝術總監的大指揮啊 ),但我手邊只翻出兩張他的黑膠唱片( 分別是下圖左 / 莫札特第 34 號交響曲, 蘇黎士歌劇院管弦樂團, 應於 1984 年錄音( 這張莫札特很精彩,我常在音響展中播放 );下圖右 /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倫敦愛樂 ),另外我還有他指揮歌劇《玫瑰騎士》、《莎樂美》、《紐倫堡的名歌手》及《馬克白》的藍光片,因此對魏瑟-莫斯特直述的演釋風格並不感意外。 |
|||
|
|
||
More 那個到底拍或不拍手呢?
這場維也納愛樂 in 衛武營的音樂會開演前廣播除了例行公事的手機靜音及不可錄音錄影提示外,還多了兩項提醒 --- ( 1 ), 音樂家謝幕時可以拍照( 所以才拍下上圖 ); ( 2 ), 上半場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有四個樂章,樂章間請勿鼓掌,待音樂結束指揮家轉身時大家再拍手...。 其實這個提示( 2 )還真敲中這座偉大廳堂的軟肋,因為衛武營音樂廳開幕以來官方便多次表達〝不禁止樂章間鼓掌〞的立場,或許這場維也納愛樂的演出衛武營音樂廳只是場館的提供者,這個樂章間請勿鼓掌之要求是主辦單位牛耳藝術之宣告,但面對天團凡事警慎有禮,那麼輪到國人演奏團體是不是也應如此禮貌對待呢? |
|||
More 唱片中的維也納愛樂之《查拉斯圖如斯說》...
維也納愛樂到底錄過幾次 R. 史特勞斯的《查拉斯圖如斯說》呢?是說這個問題有人關心嗎?來,下圖是來自日本唱片神人的整理: |
|||
|
|||
上面資料請各位自行參考( 我有其中包括克勞斯、卡拉揚及馬捷爾版之黑膠唱片,封面如下 ),不過在比較這些版本前我想提一段日文雜誌的看法:「千萬不要拿維也納愛樂任一場現場演出和〝唱片中的維也納愛樂〞相同曲目錄音相較,扣除錄音技術及不同指揮家、不同場地之影響外,團員,樂團團員才是最大的變化因子,不同時代團員難免更替,儘管扛著相同招牌及包袱,但就不是同一群人演奏,為何非得一個樣子?」, 我很認同這個看法,每場演出都是獨立的存在,都在朝那個不可能的完美前進,聽,就對了。 |
|||
|
|
||
|
提到這兒,我多事去電高雄古典音樂專賣的尚音唱片黃先生,我想知道這場場內近 2,000 人場外約 5,000 人( 合計 7,000 人 )的維也納愛樂之夜,演出曲目中的《查拉斯圖如斯說》應有不少樂迷會感到陌生,那麼這陣子他那兒這個曲目的 CD 有沒有大賣呢?結果黃老闆的回答真讓我大吃一驚,他說:「《查拉斯圖如斯說》任何版本...一張都沒有賣出去,我知道這很不可思議,但我還可以告訴你,連任一張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 CD 也沒有人買...。」,想當年( 1993 年 )我為了尋覓維也納愛樂首度訪台曲目中的海頓第 60 號交響曲《愚笨之人》費盡苦心( 總得在音樂會前做一下功課...),唉,我知道時代變了,但別告訴我這些樂迷家中都有《查拉斯圖如斯說》的唱片或人人都有用串流平臺在聆樂,不過連一張 CD 都沒賣出去真的太誇張,不是嗎? |
||
More 那個更多衛武營音樂廳的美妙時刻...
衛武營音樂廳是 2018 年 10 月啓用的,算算也有四年了( 所以我也有四年沒到台北國家音樂廳聆樂 ),一開始我便規定自己...只要踏進這座音樂廳我都要拍一張照片,要用相片來寫日記...,可惜疫情之故讓國內外音樂家演出場次大減,加上政府並沒有為高雄設立一支國家級職業樂團的打算,於是看著台北的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還有台中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自己的主場精彩不斷( 他們分來高雄的場次真的太少 ),而高雄唯有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在預算及人員編制皆遠不及前述國內勁旅,真希望衛武營音樂廳早些迎來一支自己的駐廳管弦樂團...,以下是部份我在這座音樂廳的美妙時刻 --- |
|||
|
|||
電腦告訴我 --- 上圖拍攝於 2018 年 9 月 15 日下午,這絕對是南方第一張衛武營音樂廳的相片...,這場演出是音樂廳的滿場測試音樂會( 用以比較觀眾席坐滿觀眾及空席的聲學差異 ),天知道當我走入這座音樂廳有多大的感動( YA!不用衝台北也有好音樂可聽了 )...,那天高市交的音色一下華麗許多,讓我對這座葡萄園風格音樂廳留下超好印象。 |
|||
|
|||
電腦告訴我 --- 上圖拍攝於 2018 年 10 月 13 日,看到舞臺上有三部攝影機,二樓觀眾席坐滿合唱團,是的,這是衛武營音樂廳開幕音樂會,當時的心得筆記【請按這兒】。 |
|||
|
|||
電腦告訴我 --- 上圖拍攝於 2018 年 11 月 14 日,嗯,由指揮家杜達美( Gustavo Dudame, 1981 - )指揮柏林愛樂,這可是衛武營音樂廳迎來的第一支外國樂團,一來便是天團呢( 那天我聽到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真不好意思,我已完全忘記那晚的感受...,就...聽過了...)! |
|||
|
|||
電腦告訴我 --- 上圖拍攝於 2018 年 11 月 15 日,就在柏林愛樂演出的隔日,另一支德國天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衛武營音樂廳獻藝,由於該團首席指揮楊頌斯( Mariss Jansonc, 1943 - 2019 )因病缺席,於是由大病初癒的印度指揮家梅塔( Zubin Mehta, 1936 - )代打,儘管我只搶到舞臺偏右的位置,但那晚演出的舒伯將第三號交響曲及 R. 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真的好偉大,我想無論這座音樂廳將座落多久,絕對要記錄這晚的神聖時刻。 |
|||
|
|||
電腦告訴我 --- 上圖拍攝於 2019 年 6 月 8 日,看著舞臺後方觀眾席中央坐滿兒童合唱團我便知道這場演出曲目是我個人偏愛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由以色列指揮家沙尼( Lahav Shani, 1989 - )指揮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那晚也是個神奇時刻,2013 年馬勒指揮大賽首獎得主的沙尼指揮馬勒真有他的一套。對了,除了擔任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2020 年沙尼同時被任命為以色列愛樂音樂總監,我很期待他再度造訪衛武營呢! |
|||
|
|||
當然,除了外國樂團( 2022 年 10 月造訪的布拉格愛樂由於曲目之故,我選擇聽屏東演藝廳的場次 ),其它包括高雄市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及長榮交響樂團等國內樂團也都是衛武營音樂廳的常客..., 在我看來絕不是只有外國樂團可以在這兒創造傳奇( 所以那些只有外國樂團造訪才會出現在音樂廳的尊貴觀眾都將錯過這些演出 ),在前述幾支國內樂團中,我個人絕不會缺席任一場指揮家水藍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演出,在我看來這對組合的演出,無論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R. 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等都有極高水準,下次他們再來衛武營,建議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電腦告訴我,上圖拍攝於 2020 年 10 月26 日,當晚水藍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阿爾卑斯交響曲》真的令人雀躍 )。 |
|||
|
|||
電腦告訴我,上圖拍攝於 2019 年 10 月25 日,那晚是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 Eliahu Inbal, 1936 - )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所以舞台上擺了兩套定音鼓 ),殷巴爾是團際知名的馬勒大師,當天我還邀請音響論壇總編劉漢盛先生及 U-Audio 總編郭漢丞先生一同欣賞這場音樂會,這是音樂廳啓用一年後兩位總編第一次踏入這座音樂廳...,對了,前陣子殷巴爾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台北有多場精彩演出,而這場《復活》交響曲迄今仍是這對組在衛武營的唯一,我只能看 FB 臉友們的分享,大嘆! |
|||
這場《復活》交響曲也突顯出兩個...現象 --- 首先,為什麼兩位總編遲至今日( 也就是衛武營音樂廳啓用整整一年 )才有機會踏入這座南臺灣的美麗廳堂?...,...,從高雄北上台北的末班高鐵是 22:10 發車,雖然衛武營有捷運站,但距左營高鐵站有 11 站之遙( 中途還得在美麗島站轉車 ),如果音樂會在 21:30 還沒結束,那麼趕車的壓力大增...,當然,搭計程車衝高鐵站是另一個選擇,不過上高速公路仍有塞車的風險,如果沒打算在高雄過夜,那麼此一交通因素是限制中北部樂迷到衛武營音樂廳聆樂的重要因素( 相反的,台北國家音樂廳只要搭兩站捷運便可到台北車站拼 22:16 的末班南下高鐵,趕車的壓力大不同也 );當天這場《復活》交響曲的演出在晚上九點出頭便結束,這也是當時吸引兩位總編的原因之一...,保證回得了台北。 其次,音響迷和所謂樂迷是極度重疊難以區分的,這些年音響媒體為了生存求新求變,其行銷效果和網絡聲量是相當可觀的,我一直在想為何衛武營文化中心在宣傳這塊會遺漏音響媒體,有人可以告訴我嗎?是說我以高雄音響展策展人的身份幾次邀請衛武營文化中心派員到音響展會場演講,好好介紹這座音樂廳,但都被直接拒絕,唉...,我有努力喔! |
|||
|
|||
電腦告訴我,上圖拍攝於 2018 年 12 月22 日,瞧,我還特別選位在舞臺正後方的位置聆樂( 就好奇嘛!其實我也幾乎坐遍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每個角落...),這場演出由指揮家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包括伯恩斯坦、柯普蘭及蓋希文等美國作曲家之作品,聽完的心得是...相對於背對舞臺,我個人還是比較習慣面對舞臺的音色及音場。 |
|||
|
|||
電腦告訴我,上圖拍攝於 2021 年 1 月10 日,哈,這是鋼琴家陳必先在衛武營音樂廳演出前的排練情景,老師一踏進音樂廳包包隨手一丟便急著和鋼琴親近...。老師試奏了多段音樂, 咦,不是全場貝多芬嗎?怎彈海頓、史卡拉第的作品...,抬頭一看老師一直對我眨眼,哇,這些全都是前一晚老師在我車上聽 Apple Music 隨播的音樂,只能說她好強...。 |
|||
More 來自戶外的獻禮...
10 月 29 日維也納愛樂 in 衛武營有開放戶外直播,讓沒買到票的觀眾也可以欣賞到場內的熱情,下圖是我在音樂廳內向外拍的,群眾正慢慢集結中,相信我,這些場外樂迷對音樂的喜愛是不遜、甚至遠高於場內樂迷的...。 |
|||
|
|||
電腦告訴我,下圖拍攝於 2016 年 5 月 8 日,那晚柏林愛樂在指揮家拉圖指揮下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兩廳院中央廣場充滿欣賞戶外直播的樂迷...,和這回維也納愛樂 in 衛武營不同的是...由於維也納愛樂要趕高鐵北上,因此演出後匆匆離場,而拉圖這場...他們就住在臺北,因此音樂會結束後拉圖還率領部份團員出現在廣場向滿場樂迷致敬,這張大燈亮起的大家紛紛拿起手機的相片正紀錄此一美好時刻( 那時我剛走出音樂廳,正巧遇到大師將走上戶外舞臺,於是趕緊拍下這張相片,接著...我得跑步帶殺聲衝向往高雄的末班高鐵 )。 |
|||
|
|||
先說,我不是官方,我沒有證據,但印象中 1993 年 10 月指揮家柴利畢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 1912 - 1996 )率領慕尼黑愛樂訪台的演出開了咱台灣音樂會現場戶外直播之先河,隨後的小澤˙征爾及維也納愛樂也跟著有直播場,或許許多人對柴利畢達克的指揮藝術感到不解,但其大方地同意戶外直播,樂迷真應該好好感謝他才是。 |
|||
|
|||
電腦告訴我,上圖拍攝於 2019 年 6 月 9 日,這張相片顯然是一入座拿起相機就拍,忘了將光圈開到最大,也忘了加大 ISO,沒有心理準備的 2 秒曝光,於是...所以...,這場是鹿特丹愛樂的第二天演出,他們似乎少了前一晚的氣勢,缺乏殺伐之氣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清淡太過,可惜。 |
|||
|
|||
結尾 --- 衛武營到底是誰人的音樂廳?
四年過去了,回頭看南方網站衛武營音樂廳開幕前的舊文,儘管這座音樂廳仍不惜打斷音樂會節奏...體貼且堅持為遲到觀眾提供貼心帶位服務,但說來好笑,當年讓我感受到這座音樂廳蘊藏能量與光明希望最多最大的居然是當時建構音樂廳的建築團隊( 例如:「我希望這些友善的設計能將在外面欣賞建築的觀眾都帶進音樂廳...」),看著上方噴水池前那兩位小朋友自在戲水的相片,給音樂本身更多尊重才是音樂廳最基本的存在意義,真的。 |
|||
下圖是某年為製作高雄音響展 CD 錄製過程的隨拍,錄音地點是高雄音樂館,為避免空調噪音干擾,我們特別搶在還不用開冷氣的三月錄音,錄音當天除了錄音師肯定在場,我們還約了主要音響媒體、專業攝影師協助記錄,可惜這個錄音最後並未發行,但在我看來,當天所有參與的份子都無私也為音樂二字奉獻出自己的態度,而這正是音樂最美妙最感人的地方。 |
|||
|
|||
本文完成於 2022 年 11 月 3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