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個卡拉揚最最獨特歌劇錄音首選...
想了許久,最後還是用了"獨特"二字,就真的很特別的錄音企劃案( 唉!根本是強到爆表...),一齣歌劇的製作竟可以玩成這個樣子,只能說...真有你的,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 )( 但更嚴格地說,應該是:真有你的,卡爾蕭( John Culshaw, 1924 - 1980 ))。 |
|||
|
|||
上圖是本文主角 --- 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 - 1899 )歌劇《蝙蝠》的黑膠唱片封面,這套唱片有著優雅的紅色布質封套( LP:DECCA / LONDON OSA 1319 ),由指揮家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1960 年為 DECCA 的錄音,本專輯製作人是當時 DECCA 王牌製作人卡爾蕭,他 1946 年到 1967 年間於 DECCA 任職,卡爾蕭絕對 DECCA 黃金年代最重要的推手之一,這套《蝙蝠》錄音的當下他正積極推動匈牙利指揮家蕭提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錄音( 已完成《萊茵的黃金》),此外,卡拉揚為 DECCA( RCA ) 灌錄的《托斯卡》、《卡門》、《阿伊達》與《奧泰羅》,以及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行星》組曲、R. 史特勞斯的交響詩等,皆由卡爾蕭擔任製作。
好啦,這套唱片就算封面製作多麼奢華,就不過是齣輕歌劇啊,有何獨特性可言呢?來,請看下圖。 |
|||
|
|||
上圖是卡拉揚這齣《蝙蝠》的演出陣容,為方便閱讀,我將其翻成中文如下 ---
◆ 羅莎琳德( 艾森斯坦男爵夫人 ) --- 奧地利女高音葛登( Hilde Güeden, 1917 - 1988) 扮唱。 ◆ 阿黛拉( 羅莎琳德的女僕 ) --- 德國女高音柯特( Erika Köth, 1925 - 1989 )扮唱。 ◆ 歐羅夫斯基王子 --- 美國次女高音瑞絲妮克( Regina Resnik,1922 - 2013 )扮唱。 ◆ 阿非列德( 羅莎林德的仰慕者 ) --- 義大利男高音贊皮耶里( Giuseppe Zampieri, 1921 - 1981 )扮唱。 ◆ 艾森斯坦男爵 --- 奧地利男高音克門特( Waldemar Kmentt, 1929 - 2015 )扮唱。 ◆ 法克博士( 男爵的"損友" ) --- 奧地利男中音貝里( Walter Berry, 1929 - 2000 ) 扮唱。 後面省略...。
◆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合唱團。
如果您也熟悉歌劇錄音,您會發現...DECCA 其實已經動用相當豪華的歌手陣容供卡拉揚錄音,這些歌手各自有各自的精彩,瞧,下圖用粉紅色框線標 註起來的就是這些歌手,是不是有幾分眼熟呢?...,...,等等,那下面那些歌手,天啊!居然有狄芭蒂、尼爾森、摩納哥、畢約林及蘇莎蘭等人,這些大大大歌手出現在這兒是怎麼一回事?這齣歌劇的主要歌手不就是框線內那幾位嗎?所以我才會說...真有你的,卡拉揚( 但其實更應該說:真有你的,卡爾蕭 ),就讓我邊聽這套唱片邊為您釋疑吧! |
|||
|
|||
下圖是本錄音動用到的大大大歌手陣容,名單就印在唱片手冊上,歌劇迷們看過來,您見過更誇張的歌手陣容嗎?只為了一齣歌劇...,是說這麼多歌手到底怎麼唱?主要角色都有歌手扮唱了啊?不解。 |
|||
|
|||
為了讓大家看仔細些,我將上上圖做些潤飾如下,這樣或許比較有感( 真的都是唱片封面常見到的大咖歌手 )。 |
|||
|
|||
|
|||
|
|||
如何?誇張到爆炸吧,我當初買到這套唱片時就在想 --- 別人的《蝙蝠》都只用兩張 LP 便錄完,怎卡拉揚的要用到三張?那時還以為是二手片商在目錄上標錯,於是唱片到手後邊先拆開數張數,哇,還真的三張啊,過幾天要開始聽時才看到前述的陣容,我一時大腦 當機了一下,想了許久,是那樣嗎?我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一個可能,咦,您猜的和我一樣嗎?我這邊先公布正確答案...。 |
|||
|
|||
上圖是這套唱片第四面及第五面的歌曲清單( 加起來就是多出來的那一張 ),是的,在《蝙蝠》劇中那位俄國貴族歐羅夫斯基王子在其維也納豪宅中辦舞會( 歌劇劇情【請按這兒】),這些大咖歌手都是製作人卡爾蕭邀請來的嘉賓,一人在劇中獻唱一首歌曲( 有歌劇選粹與地方民謠 ),所以買這套唱片真的超值到不行,是不是很誇張呢?【寫到這兒,我正巧在播放這張多出來的唱片,天啊,每一首都好好聽,每首聽完都想大力拍手,傳奇啊,真的。】 |
|||
關於本錄音更多...疑義?
黑膠迷,特別是喜歡收集資料的黑膠迷如我難免多想...,由於這套黑膠手冊上沒有註明清楚的錄音時間,為此我翻了《卡拉揚錄音全紀錄( Karakan Discography )》( John Hunt, 2016 )一書,依該書所載,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的這個《蝙蝠》錄製於 1960 年 6 月 12 日到 20日( 日本有一個卡拉揚超級粉絲的網頁資料亦是相同日期 ),於是我接著翻 John Hunt 另一本記錄卡大師 1908 年到 1989 年演出資訊的書( 好啦,我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也知道該書肯定有不完整之處,但以我的程度,此時不相信 John Hunt 我又能如何...( 這代表我要撇清文責 )),我倒是發現以下幾點"趣事" --- |
|||
|
|||
哈,上圖是南方手邊這套《蝙蝠》黑膠唱片的圓標,黑膠迷暱稱此系列為"大 LONDON",算是早期的唱片了。 |
|||
( 1 ), 在此 1960 年 6 月錄音之前,卡拉揚上次指揮《蝙蝠》的時間是 1936 年 12 月 31 日,演出地點是亞琛歌劇院,也是指揮該劇院樂團演出,在這之後一直到此錄音之間,卡拉揚都沒有指揮過本劇。 ( 2 ), "先錄音再演出"是卡拉揚製作歌劇的習慣,1956 年到 1963 年間卡拉揚出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在此錄音( 1960 年 6 月 )之後的同年 12 月 31 日及次日( 也就是 1961 年 1 月 1 日 ),卡拉揚正式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蝙蝠》的演出,依"路邊社"消息顯示,正式演出當然不可能像唱片那樣找一堆大大大牌歌手來客串( 那得付多少出場費啊 ),不過由於是新年特別演出之故,第二幕的舞會還是邀得義大利男高音史帝法諾( Giuseppe di Stefano, 1921 - 2008 )及有參與錄音的奧地利男中音貝里擔任與會嘉賓。此外,卡拉揚在 1961 年還在維也納指揮了好幾場《蝙蝠》的演出。 ( 3 ), 按照書本寫的,我猜卡拉揚 1960 年的整個 5 月及 6 月都大部分時間泡在維也納,他先後在此指揮了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威爾第《阿伊達》、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還有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普契尼《托斯卡》,還有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馬勒的《大地之歌》等演出,我發現前述錄音多位大大大歌手其實都先後出現在這些歌劇演出中( 例如狄芭蒂、尼爾森等人 ),所以此一瘋狂《蝙蝠》錄音的實現,除了展現出製作人卡爾蕭的人脈與實力外( 還有 DECCA 願意付錢...),卡拉揚指揮功力亦同樣應被讚揚,畢竟要在那麼滿的檔期中抽空錄製一齣完全不同的歌劇,很強吧! |
|||
|
|||
這套唱片手冊內頁居然有製作團隊的名字與相片,這在當時相當罕見,上圖依左而右分別是製作人卡爾蕭、首席錄音工程師 Gordon Parry、立體聲錄音師 James Brown、助理音樂指導 Eric Smith、單聲道錄音師 Peter Attwood 與導演 Christopher Raeburn 等人( 南方註:在立體聲錄音初登場的年代,或許是為了保險起見,我知道有些錄音是立體聲與單聲道同時進行的( 因此會動用兩組錄音團隊,我還看過有的錄音連製作人也分成立體聲及單聲道兩組,但此錄音是 1960 年進行的,還使用兩組錄音師,顯然製作團隊有輸不起的壓力,我想...)。 |
|||
More 這些真的都是卡拉揚指揮的嗎?
來,請容我再貼一次第二幕那群大大大歌手嘉賓在舞會獻唱的歌曲清單( 請見下圖 ),瞧,我清楚知道卡拉揚有錄製過奧地利作曲家勞哈爾的歌劇《風流寡婦》,但我確定他沒錄過勞哈爾另一齣極受歡迎的歌劇《微笑之國》...,當然,更不用說什麼《窈窕淑女》、《波吉和貝斯》及《安妮拿了你的槍》等,這真不是卡拉揚的菜,所以這些音樂都是卡拉揚指揮的嗎?為何之前卡大師的錄音資料都沒寫這些呢? |
|||
|
|||
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我實際聆聽這套唱片,同時上網趴文,我猜卡拉揚僅指揮( 同時錄製了 )正規歌劇演出的部分,而這獨特的第二幕"加演"的場景是卡爾蕭在此錄音之前或之後另外錄製的,理由是除了這些音樂大多不是卡拉揚的菜之外,唱片是聽起來的音場音色( 甚至部分樂器的使用 )都不那麼維也納愛樂,哈,這是我猜的啦,這點有大師可以為我補正的嗎?先謝了! |
|||
More 這題會考 --- 製作人卡爾蕭到底想藉由此錄音帶給聽眾些什麼?
是的,《蝙蝠》一劇 1874 年 4 月 5 日於維也納河畔劇院( Theater an der Wien )首演,約翰˙史特勞斯活在地球的時間是 1825 年到 1899 年,所以這套錄製於 1960 年的" 蝙蝠慶典"到底是要慶祝或紀念些什麼呢?為此我很無聊地想了許久,最後依唱片手冊的內文找到線索,原來卡爾蕭與其領導的團隊理想( 理念 )竟如此遠大 ---
首先,卡爾蕭撰文寫道,《蝙蝠》中第二幕舞會場景本來就是許多歌劇院在除夕夜經常演出的,而他加入的派對和第二幕完全契合,不需要對原先的樂譜做任何修改。 其次,手冊花很多篇幅介紹 1860 年代的維也納,那時維也納的經濟大好繁華無比,有著前所未有的夜生活( 就是紙醉金迷的意思...),大家都在找花錢的方法( 因為那時的維也納花錢甚至比賺錢還困難...,天啊,當時的維也納是天堂嗎?),暴發戶一大堆,頭銜可以被販售,身為奧匈帝國首都的維也納在 1873 年 5 月 1 日舉辦了萬國博覽會,但只風光了八天,因為股市爆發崩盤,大家的錢一下子都不見了,所以儘管約翰˙史特勞斯拿到劇本後僅用了 43 天便完成本劇,但 1874 年的維也納猶處在無比落魄中,所以 4 月《蝙蝠》首演並不算成功,只演出 16 場便被撤下( 這和此劇的真正價值無關,主要原因是約翰˙史特勞斯此劇仍尊崇 1860 年代的輕浮...),直到同年 6 月本劇在柏林大獲成功,9 月《蝙蝠》才重新回帶他代表的維也納。
所以卡爾蕭選在 1960 年錄製本劇,又刻意找來這麼許多大大大牌歌唱家加入,似乎在向約翰˙史特勞斯心之所向,那個富裕精緻浮誇的 1860 年代之維也納致敬,哈,For a while even it was more difficult to spend than to make money. ( 手冊寫的 ),好強! |
|||
More 聚焦卡拉揚與《蝙蝠》--- 一絲自由的自由
我在指揮家卡拉揚官網找到關於約翰˙史特勞斯及《蝙蝠》的相關資料如下 --- 卡拉揚是這麼評論約翰˙史特勞斯的:「關於約翰•史特勞斯,我能說些什麼,他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之中,我們音樂家真的沒有必要談論他。」 事實上卡拉揚對輕歌劇的熱愛並未廣為人知,但其優雅、機智和純粹的旋律是他無法抗拒的。當然,他對這類型的偏好是德國劇目中最受歡迎的輕歌劇 --- 約翰史特勞斯的《蝙蝠》( 除了《風流寡婦》之外,這是他錄製這一類型的唯一作品( 而且還錄了兩次 ));1955 年在卡拉揚與愛樂樂團合作的巔峰時期( EMI ),他第一次錄製了《蝙蝠》,當時伴唱羅莎琳德一角的舒瓦茲科夫( Elisabeth Schwarzkopf, 1915 - 2006 )回憶了卡拉揚和該專輯製作人李格( Walter Legge, 1906 - 1979 )的共同願望:「這與『常規』相反,他們需要勇氣、衝勁和鬥志。沒有任何粗俗或低俗的東西,卡拉揚想要一絲自由的自由,是的,但這種自由是如此微妙,以至於無法談論。總之,他想要的是一種"風格"。」,相信我,聽完卡拉揚的《蝙蝠》錄音,那種一絲自由的自由,您會懂...。 |
|||
More 原來當時唱片行銷已經做到這樣了...
從 Discogs 網站上的資訊顯示,我擁有的這套 LONDON 編號 OSA 1319 黑膠發行於 1960 年,下圖是該唱片手冊的封底,唱片公司在封底刊登了四齣歌劇的唱片廣告( 分別是《阿伊達》、《丑角》、《波希米亞人》和《托斯卡》),其中有三齣是以義大利女高音狄芭蒂( Renata Tebaldi, 1922 - 2004 )的劇照為封面,狄芭蒂為 DECCA / LONDON 當時的當家一姐無誤...。 |
|||
|
|||
More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之前高雄九如路有家"原音館"黑膠唱片行,因為我常去"交關",所以和老闆及老闆娘混得很熟,我常在那兒當"叫賣哥",幫一些入門膠迷推薦必敗的唱片( 那時我常說...來,這張買回去不好聽,不要來踢原音館的門,來拆南方的招牌...,哈 ),有天新片到貨,一堆膠迷擠成一團搶片,我發現其中夾了這套卡拉揚指揮的《蝙蝠》,而且是 DECCA 發行的,印象中價格很合理,但一個輪過一個,竟沒有人將這套唱片抽出來,我悄悄接過這套唱片,小心看一下裡面是兩張還是三張的發行,很好,是三張,於是我叫賣魂上身,開始對大家吹噓這套錄音的珍貴,只見我自吹自擂了老半天都沒人理我,「歌劇啦,沒人聽啦!」是他們共同的反應,後來我只好自己將其買回家,多年後將之送給一位向南方買黑膠唱盤的客戶( 人家是歌劇迷 ),這樣才真正是物有所屬...;多年後每次我只要在家翻到這套《蝙蝠》我都會想到當時的原音館,無論我怎麼吹噓都沒能將其推銷出去,肯定是因為當時老闆太佛心,將價格訂的太便宜的原因吧? |
|||
文末,我再補充一下,如果我手邊的書是可信的,1961 年卡拉揚還在維也納指揮幾次《蝙蝠》的演出,然後唱片發行,任務完成,卡大師在這之後終身未曾再指揮過本劇,以上報告完畢。 |
|||
|
|||
我好喜歡這張相片 --- 1987 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唱片封底,這是卡拉揚唯一一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他邀請美國女高音芭托( Kathleen Battle, 1948 - )來演唱《春之聲》,這絕對是歷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美麗的亮點。 |
|||
( 本文完成於 2024 年 7 月 20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