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大鋼琴家都是這樣...

 

最近最高興的事無非是入手俄國鋼琴家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 1915 - 1997 )的訪談 --- 《謎:里赫特》一書(  布魯諾˙蒙桑容( Bruno Monsaingeon )編著, 1998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4 ),該書共分四冊,分別是與李希特的自述、聆樂筆記、音樂會統計與相片集等,先說讀後心得好了 ---

身為一個音樂家,李希特品評的標準就擺在那裡,他以此標準品評自己與他人,且直言不諱( 特別是捨得對自己下狠手 ),這點和鋼琴家陳必先很像,莫非大鋼琴家都是這樣?



超有個性的"非全集大師"李希特

 

鋼琴家李希特第一場鋼琴獨奏會演出日期為 1934 年 3 月 19 日,演出地點為敖德薩( Odesa, 現為烏克蘭第三大城 );最後一次公開演出為 1995 年 3 月 30 日,地點是德國的呂北克( Lübeck ),在其漫漫演出生涯中,我發現李希特真的很有藝術家氣息,他只彈奏自己喜歡的作品,真的,一點都不受音樂市場好惡給左右,您知道他竟沒演出( 錄音 )過以下作品  ---

 

◆ 沒有錄製過貝多芬全部的鋼琴奏鳴曲( 還缺第 2、5、13 ~ 16、21、24 ~ 26 號等 )。

◆ 只留有貝多芬第 1 號及第 3 號鋼琴協奏曲的錄音,但那首好聽的三重協奏曲有錄到喔。

◆ 布拉姆斯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只有第二號的錄音( 才兩首,為何不咬牙撐一下?)。

◆ 巴爾托克的三首鋼琴協奏曲只演奏其中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蕭邦的《前奏曲》、《夜曲》&《練習曲》沒全錄完就算了,連兩首鋼琴協奏曲也僅演奏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對孟德爾頌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壓根沒興趣。

◆ 普羅可菲夫的五首鋼琴協奏曲留有第 1 號與第 5 號,跳過中間三首。

◆ 拉赫曼尼諾夫的四首鋼琴協奏曲缺後面的第三號和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 只願意演奏拉威爾為左手寫的鋼琴協奏曲,然後跳過為兩隻手的那首...。

◆ 法國作曲家甚桑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只演奏最後一首。

◆ ( 幸好願意演奏舒曼和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 )。

◆ 蕭士塔高維契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都沒演奏過。

 

先列舉這些就好,李希特是不是很特別呢?這更激發我好好研讀這套《謎》的專書,由於書本內容繁多,我只是音樂愛好者,對我而言...樂壇八卦的吸引力遠大於甚麼曲式指法的,所以我只列出我有興趣的事項,而且幾乎都是從唱片迷的立場看李希特,至於諸多未竟事宜,建議您自行買本來瞧瞧,相信您的收穫會比我大才是。 【李希特在訪談中自承,他不演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的原因是...他聽過他老師涅高茲的演奏,簡直是奇蹟,再沒人能超越他,於是...。】


( 1 ), 就從萬惡的卡拉揚說起...

 

同一件事,不同立場往往或有截然不同的...說法,以下圖這張李希特與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小提琴家大衛˙歐伊特斯拉夫( David Oistrakh, 1908 - 1974 )這三位當時俄國頂尖獨奏家和指揮大師卡拉揚及柏林愛樂共同錄製的作曲家貝多芬三重協奏曲來說( EMI, 錄製於 1969 年),關於此錄音,卡拉揚官網是從他和羅斯托波維契的錄音說起的 ---

「原來卡大師是在他唯一的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錄音前才完成和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的初見面( 1968 年 9 月 ),而在這個初會前不到一個月,蘇聯剛大舉入侵捷克,作為俄羅斯公民的羅斯托波維契卻選擇在倫敦演奏這首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同時和卡拉揚共同錄製本曲,這那個不確定的冷戰年代,這兩位音樂家選擇以此錄音來表達自我意志...( 卡拉揚官網還補充:至於前文提到那三位俄國音樂家同台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錄音,也可視為是一種企圖跨越冷戰邊界的合作...)。」,瞧,企圖跨越冷戰邊界的合作呢,來,我們來看看實際參與錄音的李希特又怎麼說...。



李希特其實經常和羅斯托波維契及大衛˙歐伊特斯拉夫合作,不過之前都是分開兩兩合作( 也就是李斯特搭配羅斯托波維契或李斯特搭配大衛˙歐伊特斯拉夫 ),直到某次他們三個人共同在莫斯科搭檔演出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效果不錯,名聲傳了出去,於是卡拉揚便邀請他們到柏林錄製本曲,而在這之前他們也各自和卡拉揚合作過...。

 

以下文字擷取自《謎》這本書( 也就是文責由李斯特負責,和南方無關的意思...) ---

「說實話,這張唱片糟糕的可怕,糟糕到我都不願意承認鋼琴的部分是我彈的。錄音的過程也是噩夢,卡拉揚和羅斯托波維契是一派,我則和歐伊特斯拉夫與他倆對著幹。羅斯托波維契完全照著卡拉揚的意思來,但在我看來,卡拉揚對本曲的認識非常膚淺,呈現的方式也完全錯誤...。」

「第二樂章的速度太慢了,卡拉揚裝腔作勢,抑制了音樂的自然流動,我和歐伊特斯拉夫都很厭煩...。羅斯托波維契已經完全倒戈,他只想趕快把這段混過去,卡拉揚很奇怪我為何看來悶悶不樂...;不一會兒卡拉揚覺得錄夠了,宣布錄音結束,我則堅持要再來一遍,卡拉揚說..."不行,沒時間了,我們還得拍照...",對他來說,更緊要的是拍照,在那張討厭的相片哩,卡拉揚裝模作樣地擺姿勢,而我們像白癡一樣的咧嘴傻笑...。」

 

讀完這段,唉,李希特啊李希特,你一定要這麼如實地說出來嗎?你要我以後如何面對這個錄音呢?聽,還是不聽...。


( 2 ), 那位幾乎被李希特讚美到爆的指揮家 --- 小克萊巴

 

坦白說,我超羨慕李希特的,因為他看過指揮家小克萊巴( Carlos Kleiber, 1930 - 2004 )指揮《茶花女》、《玫瑰騎士》、《蝙蝠》之歌劇現場演出,李希特對這位小他 15 歲的指揮家讚不絕口 ---「小克萊巴展現了這齣歌劇的原貌。」( 茶花女 )、「完美無瑕的演釋,一座難以逾越的巔峰,這場演出簡直是奇蹟。」( 蝙蝠 )、「誰能抵禦小克萊巴的魅力,誰能不為之深深著迷?在他指揮之下,這齣歌劇無比輕盈且自由,臻于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 玫瑰騎士 ),1976 年李希特終於和小克萊巴聯袂錄製了李希特心愛的德弗乍克鋼琴協奏曲,關於這張李希特迷與小克萊巴迷心中的經典名盤,律己甚嚴的李希特是這麼說的 ---



德弗乍克:鋼琴協奏曲, 李希特 獨奏 / 小克萊巴 指揮 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 / EMI, R. 1976.


德弗乍克這首鋼琴協奏曲是一首演奏難度很高的作品,他在費城第一次公開演奏,不久便和小克萊巴合作錄音。李希特回憶道:「唉,真是糟透了, 錄音當下樂團的氣氛很差,甚至有團員對小克萊巴嗆聲( 說...你再有這麼多意見我就不幹了...),這讓李希特很惱火,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和當代最偉大的指揮家說話...,儘管當時我和小克萊巴的狀況並不夠好。 」

 

事後李希特多次聽這個錄音,他還是認為...這張德弗乍克鋼琴協奏曲的錄音沒有達到他的期望,他很難過,這是他最愛的作品之一,但這也沒辦法,唱片終將問世...。李希特說他花了幾乎三年的時間來準備這個作品,錄音的當下小克萊巴在細節上專牛角尖,而他自己太緊張,於是...所以...;唉,又來了,音樂家總是那麼誠實,這叫樂迷怎麼辦才好啊!


( 3 ), 一位鋼琴家和另一位鋼琴家 --- 李希特和顧爾德

 

李希特可能是我讀過傳記( 或自述 )的音樂家中最常聽唱片的一位,他和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 )活耀時期相重疊,但我沒想到在這套《謎》中能讀到這兩位八竿子打不著的鋼琴家間的故事...。

 

《謎》作者布魯諾其實幫包括顧爾德在內的多位音樂家拍過影片( 有偉大的費雪狄斯考、大衛˙歐伊特斯拉夫、李希特、波利尼、曼紐因等人 ),話說 1981 年布魯諾在加拿大多倫多為顧爾德拍攝並剪輯其《郭德堡變奏曲》之影片,有天顧爾德突然為他認不認識李希特,顧爾德表示 --- 「像李希特如此偉大的音樂家竟完全不了解唱片這個行業,他對錄音簡直一竅不通,放任一些品牌出版他的唱片,...,李希特必須好好學習錄音這門學問,我很樂意當他的藝術總監為他錄製專輯,他想彈甚麼都可以,想彈我的琴也行...。」三週後布魯諾在法國和李希特見面,他對李希特提到《郭德堡變奏曲》影片,同時告知顧爾德有意為他錄音一事,李希特這邊的反應是 ---



上突為顧爾德兩次《郭德堡變奏曲》的黑膠唱片封面,上圖左為 1955 年錄製,上圖右則錄製於 1981 年,當時已進入數位錄音的年代。


「他有彈所有的反復嗎?1957 年他在莫斯科的演出後我有對他提起這件事,如此偉大的鋼琴家...,這部作品極為複雜,不彈反復樂段,聽眾如何理解,何況樂譜本身就有指示...。」「他要我去美國錄音,我不想去美國,...,你告訴他,我接受他的提議,但有條件,顧爾德得到我在法國舉辦的圖爾( Tours )音樂節開場獨奏會...。」【事實上顧爾德早就不再公開演奏,因此錄音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上圖為 1955 年顧爾德《郭德堡變奏曲》的黑膠唱片內套,這張唱片為 CBS 唱片公司發行,當時唱片公司會利用唱片內套為自家音樂家打廣告,如今看來格外有古意...。



為什麼突然放一張日本的相片?應該是在 198* 年吧( 正確時間書上沒寫 ),李希特計畫到日本巡演,當時李希特的身體狀況並不好,有一陣子沒練琴了,加上他已經去過日本太多次,那兒對他已沒有吸引力( 儘管他很喜歡日本 ),加上日本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國家,李希特的演出計畫勢必受到嚴格約束,但最後他還是決定前往日本,為此李希特提出兩個條件 ---

條件一, 在第一場演出之前,他必須留一個月的時間來練琴;

條件二, ( 嗯,這個條件非常李希特 )...大師要先到巴黎的酒店入睡,然後進行全身麻醉,接著由救護車將其直送機場,這樣他便可以在東京的飯店中醒來...,但因為醫生不同意,所以條件二自行作廢,不過李希特還是在 11 月中旬前往日本...,這趟日本行並不順利,因為他在那兒病倒了,一個音符都沒演奏便回到歐洲...。


既然提到《郭德堡變奏曲》,來,請見左圖這張《郭德堡變奏曲》,這是鋼琴家懷森伯格( Alexis Weissenberg, 1929 - 2012 ) 1981 年在巴黎的錄音( LP:EMI 157-73 091/92 ),本片於 1982 年發行,李希特在其 1984 年 5 月 20 日聽了這張唱片,他在聆樂筆記上著名的心得是 ---

懷森柏格說他是我的粉絲,他幹完一件大工程,我們都應該祝賀他,這張唱片展現了他的正直、良知,和對這個作品的熱忱。

接著李希特開始批評懷森柏格的演奏,其結論是:說實話,我感覺這個作品對他來說還是太難了。

 

是說我正巧從家中抽出這張唱片來南方聽,現在是該聽還是不該聽呢?


( 4 ), 那個我偏愛名曲宇宙首演指揮家 --- 是的,就是李希特本人啦!

 

很奇怪吧,之前做廣播節目查資料時赫然發現 --- 鋼琴家李希特居然是俄國作曲家普羅可菲夫那首為大提琴寫的《交響協奏曲》世界首演的指揮家,那時我還特別求證,確定那個指揮家李希特就是本文主角鋼琴家李希特本人...,事實上李希特這輩子就指揮了這麼一場演出,但為何李希特要"跨足"指揮,而且就指揮這麼一場呢?哈,我在這本 書中找到答案。



這首《交響協奏曲》1952 年 2 月 18 日由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首演,


話說 1948 年俄國開始壓制新音樂,包括普羅可菲夫和蕭士塔高維契等人都成為鬥爭對象( 為此大衛˙歐伊特斯拉夫將蕭士塔高維契題贈給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演出延後,直到 1955 年才公開演奏 ),1952 年羅斯托波奇契準備首演普羅可菲夫的《交響協奏曲》,但文化部沒有同意,那時所有指揮家都不敢指揮普羅可菲夫的作品。就在那個當下李希特正巧和人幹架弄斷了右手一根手指( 他想,也好,這下我可以去彈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了( 不久後李斯特還真的開始演出此作品 )),李希特在休養的時間一直想著這首《交響協奏曲》,為了這個作品他願意冒險,於是李希特告訴當局,說自己的手指斷了,以後再也無法彈琴( 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只能去當指揮...,結果這個說法奏效,此作品得以演出。

 

李希特必須在十天內學會如何指揮《交響協奏曲》,這時指揮家孔德拉辛幫了大忙,他教李希特不少指揮技巧,而僅有的三次排練孔德拉辛就坐在樂團後面( 樂手都是莫斯科音樂院的學生 ),隨時給李希特意見...,最後首演相當成功,連作曲家也說他這首作品終於有個指揮專家...。對了,沒事鋼琴家幹麻找人幹架?李希特自己的說法是 ---

那時他和幾位女性友人在莫斯科附近徒步,接著他們要從一個小車站搭火車回莫斯科,一群人在車站附近的餐館歇腳等火車,不料一個喝醉的水手來鬧事,水手已失去理智,他在餐館內摔東西,同時和女服務生吵架,最後李斯特將這位力大如牛的水手拖出餐館,並和他懇談許久,對方終於冷靜下來,不料隔天李希特右手有 隻指頭不斷流血,他只好去醫院照 X 光,醫生說他有根指頭斷了,還建議他要多休養....,於是接著才有宇宙首演《交響協奏曲》的故事,唉,這麼好玩的事以前怎從沒聽人提起呢,哈!


這次演出絕對讓李希特印象深刻,事後他多次提及這場音樂會( 甚至他自己還留有錄音,他曾放給大提琴家顧德曼聽,如今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到 ),李希特說 --- 他清楚知道自己是去當指揮的,但一上台他整個人都在發抖,因為...舞台上居然沒有鋼琴,他一時不知道自己該站到何處,然後登上指揮台時還絆了一下...【李希特事前便和羅斯托波維契達成協議,等一下在演出的時候,只要他不拉琴他便得對著李希特微笑,已示友好,同時給他精神鼓勵...】;對了,李希特指揮時本曲還叫做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後來普羅可菲夫接受當局指示修改本曲,修改完成便以《交響協奏曲》為名,為此李希特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原先的版本才是完整的作品...。


( 5 ), 這是輩分夠的大師才能說的話...

 

1981 年 6 月 10日李希特的聆樂筆記中如此記載 ---

前幾天一位來自第比利斯( 現喬治亞共和國首都,當時算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境內 )的"太太"找到我們,她拿出跟兩位俄國藝文界名人的合照,以及她丈夫的唱片給李希特,唱片封面是一張年輕的臉蛋,留著捲髮,這位"太太"還是她先生的老師,自稱是李斯特的曾孫女。

 

看到這兒正好是頁末,我在翻頁的當下還先想了一下,為何李希特在"太太"二字要特別標示一下?然後便看見李希特接著說道 ---

「我聽了這張唱片,什麼破玩意,徹底曲解了普羅可菲夫的本意,演釋得毫不克制,踏板的使用也亂七八糟...。」

是的,李希特明白點名這位人夫鋼琴家便是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1958 -  )...,為此我開始找資料。



波哥雷里奇是 1980 年第十屆蕭邦大賽最高調的落選者,不過他很快得到唱片合約,隔年便開始為 DG 錄音...;波哥雷里奇是莫斯科音樂院畢業的,我知道他有普羅可菲夫第六號鋼琴協奏曲的錄音( 上圖左,LP:DG 2532 093 ),但這應是 1983 年的錄音,而且封面上的波哥雷里奇頭髮好像也非捲髮( 而李希特的聆樂筆記紀錄於 1981 年 6 月 ),所以我繼續上網找,哇,原來早在 1978 年他便曾在克羅埃西亞錄製了一張包含普羅可菲夫第六號鋼琴奏鳴曲的唱片(  原盤為克羅埃西亞 Jugoton 唱片 1978 年發行,這絕對是波哥雷里奇最早的錄音 ),接著我還真從家中挖出這張唱片( 我的是 1983 年授權 VOX 在美國發行的黑膠,天啊,我是何時在何處買這張唱片的...),嗯,封面髮型對的上,李希特聽的應該就是這個錄音,唱片是翻出來了,但被說是"什麼破玩意",我還是 過幾天再聽好了...。



是說 1988 年李希特終於在莫尼黑聽到波哥雷里奇的演出,李希特的評論我只抄結語給大家看 --- 「真是個怪人。」,其他的就請您自己找《謎》這本書來看( 聆樂筆記第 302 頁 )。


( 6 ), 別以為大師總是毒舌...

 

看到這兒,我很擔心誤導大家,帶給各位李希特面對音樂家同行總是毒舌的不好印象...,其實李希特遇到喜歡的音樂家,也是會不吝予以讚揚的。在《謎》一書中我發現被他讚美次數最多的音樂家除了小克萊巴外,再就是匈牙利鋼琴家柯西斯了( Zoltán Koscic, 1952 - 2016 )。

【上網查了一下,右圖這張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與第 26 號鋼琴奏鳴曲的錄音發行於 1970 年,應是柯西斯最早的錄音( LP:Hungaroton SLPX 11496 ),發行時他才 18 歲,這應是某次黑膠展的戰利品...。】



李希特在 1974 年 3 月 1 日的聆樂筆記上第一次提到柯西斯( 該書將其譯為科奇什),他聽了他錄製的巴爾托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錄音( 應是 1972 年發行,同樣是 Hungaroton 錄製,布達佩斯交響樂團,György Lehel 指揮 ),李希特聽完後有感而發地說 --- 柯西斯的演奏是忠於作曲家原意的典範,他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且恰如其分。在我看來,這位鋼琴家的知名度仍不能和他的實力相提並論,他的確有能力在各國聽眾中引發轟動( 天知道錄音時柯西斯才 20 歲,李希特聽這張唱片時他 22 歲 )。

 

1975 年 7 月 3 日李希特聽了柯西斯在法國的音樂會,曲目包括布拉姆斯、蕭邦與莫札特等人的作品, 他形容這是一場非常動人的演出,柯西斯是一位嚴肅的音樂家,有才華,不自我陶醉,不矯揉做作,我完全贊同他的演奏...;1984 年 12 月李希特聽了另一場柯西斯的演出,他依舊堆克西斯的音樂讚不絕口,直言他比波里尼、阿胥肯納吉等人更有趣...,所以不要刻板地認為李希特只會批評別的音樂家,遇到欣賞的,他的美言可是令人無比受用呢!



看完李希特對柯西斯的美言,回家隨手抽出幾張柯西斯的唱片出來聽,哇,大師認證果然具有安定人心的魔力,星期天晚上的自由日我一下便把他演奏的《賦格的藝術》聽完( 以前總覺得要聽很久...),柯西斯的唱片我應該還有一些,有空再翻出來慢慢細賞,是說幸好被李希特如此讚譽的鋼琴家並不多,否則我豈不得買更多唱片 來聽,哈!


( 7 ), 那個之前最令我費解的李希特錄音...

 

我應該還算不上李希特的鐵粉,印象中之前看過一個討論,其中神人們的對話中有提到李希特有張作曲家韓德爾的錄音...忘了,應該是很棒還是怎樣,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上,然後有天我到日本滲透大阪的音響展,在當地的二手唱片行翻到這套錄音( LP:EMI SLS 5234, 2 LP, 下圖左 ),滿心歡喜之餘便困惑了,我想之前的討論應該也是對這套錄音費解吧,沒想到在《謎》中我找到答案。



這套唱片收錄韓德爾的 16 首《鍵盤組曲》,奇怪的是李希特負責演奏其中的第 2、3、5、8、9、12、14 & 16 號共 8 首,另 8 首則由俄國鋼琴家加夫里洛夫( Andrei Gavrilov, 1955 -  )演奏( 加夫里洛夫的來頭不小,他是 1974 年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得主,同年他在薩爾茲堡音樂節取代李希特登台而聲名大噪 ),依書中所述 ---

原來 1979 年 6 月與 7 月李希特和加夫里洛夫於法國有兩場演出,地點在一處鄉間小城堡,演出時他們為彼此翻譜演出,同時 EMI 也將演出錄了下來,李希特讚美加夫里洛夫能滿足他所有的期待,但在這之後不久加夫里諾夫便因政治因素被俄國冷藏,直到 1984 年才得以自由公開演奏。


多年後李希特在家聽這套錄音,他很清楚地認為聽眾對這套唱片的毀譽參半,這對經銷商肯定沒好處...,理由是觀眾更願意花錢購買巴哈的唱片,除了習慣使然,另一個理由是聽眾普遍認為巴哈代表著"更崇高的音樂性",而韓德爾不是被忽略就是被遺忘到腦後,但其實兩人巴洛克時期的際遇恰恰相反,李希特自己很喜歡這套錄音,認為自己和加夫里洛夫的演奏有許多共通之處...,嗯,看到這兒我決定明天在南方聽這套唱片...。


( 8 ), 那些我以前不知道的李希特...

 

原來李希特每天練琴三小時...;

原來李希特要紀念某些節日或哪位作曲家與音樂家友人,他會播放唱片和友人分享...;

李希特音樂會聽的兇,但意外的是他也是歌劇院的常客( 他可是在拜魯特聽過全本《指環》)...;

他到過許多音樂家友人家中作客,包括費雪狄斯考、魯賓斯坦、卡拉絲等人...;

他對音樂極度嚴肅,有天他聽了克萊默和阿格麗希的演出,李希特直言他一點也不喜歡,他們直接就上台,根本沒有排練過,對這種演出還有甚麼指望呢?簡直恬不知恥( 特別是小提琴 ),我無法理解,他們怎能如此對待藝術,即便如此...他們卻空前成功...;

他最崇拜的指揮大師是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您可以把所有對神人的尊崇詞彙套進去,差不多就是這樣...;

李希特在 1978 年便曾聽過指揮家拉圖的唱片,那是張作曲家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錄音,他的重點都在放在鋼琴家加里夫洛夫身上,對拉圖沒有任何評論...;



在《謎》一中意外發現一個熟悉的名字 --- 奧地利鋼琴家史寇達( Paul Badura-Skoda,1927 - 2019 ),這位曾為高雄音響展錄音的音樂家和李希特有何關聯?在聆樂筆記 1972 年 4 月 19 日的章節有提到,李希特聽了老朋友小提琴家大衛˙歐伊特拉夫為其學生奧列格˙卡崗( Oleg Kagan, 1946 - 1990 )指揮的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他除了大讚老友歐伊特拉夫音樂中的細膩與民主成就外,對卡崗的演奏亦大為讚揚,甚至開始考慮要和卡崗合作...,為此李希特還自問:我的想法是否會讓歐伊特拉夫有一絲忌妒呢?畢竟他已經宣布要和史寇達錄製全部的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了...( 上圖左是史寇達為高雄音響展錄製的蕭邦專輯),上圖右則是大衛˙歐伊特拉夫與史寇達的莫札特錄音 )。


因為李希特提及的人與事太多,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有興趣的樂友可以自行買來看,對了解大師的音樂藝術有很大的助益,等您分享讀後心得喔!

 

右圖是陷阱題,您有看出來嗎?巴哈的小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錄音,由前面提到的大衛˙歐伊特拉夫為其學生奧列格˙卡崗 及李希特共同錄製,不過此李希特非彼李希特,而是由德國指揮家兼大鍵琴家李希特( Karl Richter, 1926 - 1981 )來伴奏,您有發現嗎?這真是陷阱題無誤...。

 

【下圖這兩張錄音,李希特本人也非常喜歡自己的表現...。】



本文完成於 2024 年 7 月 9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