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師感動有什麼了不起,您說?
被大師感動,有什麼了不起?
聽音樂,被大師感動,有什麼了不起?是的,聽福特萬格勒指揮的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凱伯拉特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Anner Bylsma 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等大師名演,被感動,有什麼了不起?在我看來聽完...完全不被感動...倒真的比較了不起...,那聽不那麼有名或鮮為人知的演奏...卻大受感動,了不了不起?
鄧許泰特 ---未來大師?
德國指揮家鄧許泰特( Klaus Tennstedt, 1926 - 1998 ),1926 年出生於德國莫斯堡( Merseburg ),就讀萊比錫音樂院,1953 年首度登臺指揮,1958 - 1962 年間任德勒斯登歌劇院總 監,其間還指揮了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等東德知名樂團,並出訪捷、俄等共產主義國家,1971 年於瑞典尋求政治庇護...,以上 這些是大家都知道,但也都不清楚的( 有誰知道他担任德勒斯登歌劇院總監時都指揮那些歌劇作品...)。
還在聽卡帶時的我有天買了一捲鄧許泰特指揮柏林愛樂錄製的舒曼第三號交響曲“萊茵”來聽,雖說那時涉世未深,音響也用的兩光,但鄧許泰特那股流暢自發的律動深深吸引了我,可惜那時國內資料有限,「能指揮柏林愛樂應該都是了不得的大指揮家...。」,這句話是當時卡帶店老闆反覆聆聽兼左翻右 查以後的結語...,他還告訴我 --- 以他專業的判斷,假以時日鄧許泰特終將成大師...,真的如此嗎?( 天知道那時鄧許泰特都已 63 歲...) |
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指揮家與樂團”一書第 81 頁( 作者為渡邊和彥 )將鄧許泰特指揮藝術分為三個“時代”,(1), 1971 年鄧許泰特移居到瑞典之前的時代;(2), 此後的北德時代;(3), 自 1976 年開始,1983 年正式坦任倫敦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監督的時代;基本上我同意其看法,但作者並未充份解釋其原由,下文,我便以 1971 年為分界點,談談自由後的鄧許泰特...。
1971 - 1978... 為事業超打拼期
1971 年鄧許泰特藉出國演出之便於瑞典尋求政治庇護,甫獲新生的鄧許泰特先在斯德哥爾摩指揮當地樂團,並於 1972 年出任西德基爾歌劇院( Kiel Opera )音樂總 監,他在這兒的任期到 1976 年為止...,有趣的是我手頭並沒有鄧許泰特指揮基爾劇院演出歌劇的資料,但他倒是指揮劇院樂團開了不少場音樂會( 基爾劇院的樂團叫 POLK, Philhrmonishes Oechestra des Landeshuptstdt Kiel ),曲目德奧味甚重;1974 年五月鄧許泰特首度出訪加拿大,他指揮多倫多交響樂團舉行兩場包括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帕爾曼獨奏 )及第五號交響曲的音樂會( 鄧許泰特終身與該團關係密切,他分別在 1975 - 1980、1983、1985 年多次客席多倫多交響樂團 ),年底他還客席波士頓交響樂團四場演出( 曲目有 Brahms 及 Bruckner ),這兩次出訪是鄧許泰特是踏向國際舞臺的第一步,對了,他在這年和知名的經紀公司 CAMI ( Columbia Artists Management LLC )簽約,這意謂他馬上會很忙很忙...。
1975 年鄧許泰特除了基爾的演出外,還將自己送上北美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的指揮臺,1976 年鄧許泰特的北美熱持續發燒,明尼蘇達管弦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蒙特利爾交響樂團及芝加哥交響樂團是他新合作的對象...,這年鄧許泰特還客席倫敦交響樂團( 非後來的親密戀人 - LPO )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是豐收的一年呢!
1977 年他更是忙碌,鄧許泰特幾乎全年在外溧泊...,北美除了原先合作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外,他還和國家交響樂團( 華盛頓 )、費城管弦樂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紐約愛樂管弦樂團合作,到此,鄧許泰特已客席過美國所有一線樂團,時間才花不到三年...;這年鄧許泰特首次客席了柏林愛樂( 曲目為享德密特的鋼琴協奏曲及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 )、後來關係菲淺的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簡寫為 NDR )及倫敦愛樂管弦樂團,並開始指揮倫敦愛樂為 EMI 唱片公司錄音( 曲目為舒曼及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自此鄧許泰特如慧星般閃進國際樂壇,不過在此提醒您,那年他...51 歲。 |
1978 年繼續飛繼續忙...,北美、英國、芬蘭(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北德來回奔波,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布魯克納及馬勒的作品是他最常指揮的曲目,其它還演出蕭士塔高維契、鮑羅定、魏本、柴可夫斯基、拉威爾、德弗乍克、李斯特、威爾第、史特拉汶斯基、普羅高菲夫、奥夫、史特里亞賓、舒曼、貝爾格等人的作品,很少指揮家會在一年內安排如此寬廣的曲目...操自己...,明眼人都可看出來 --- 鄧許泰特投奔自由已七年,他迄今還沒有自己的管弦樂團,寬廣的演出曲目是擔任樂團總監的首要條件之一,鄧許泰特用行動證明自己並非這行的菜鳥,只是之前 人在鐵幕,不被人知而已。
對了,這年他首度指揮柏林愛樂錄製舒曼第三號交響曲及為四支法國號的協奏曲( EMI ),這可是我最珍愛的唱片之一。
1979 - 1981... 北德時期
1979 年鄧許泰特終於被任命為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NDR )的首席指揮( 並出任明尼蘇達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 ),為此鄧許泰特特別率領 NDR 及女鋼琴家阿格麗希( Argerich )出訪基爾( 演出曲目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和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鄧許泰特仍不時出訪北美, 他和倫敦愛樂的馬勒交響曲錄音也持續進行中。
許多樂團喜歡聘用超知名大指揮家為樂團總監,此策略對票房及樂團知名度之開濶助益很大( 但大指揮家的待遇實在不低,不少樂團的財務便是被諸多大師...掏空的..),但指揮家要出名要舉世皆知,他就得四處客席到處露臉,大家才會認識...,這時樂團團員便回過來抱怨自己的總監四處趴趴走,與樂團相處的時間太少...,有一好沒二好,不是嗎?
|
1980 年鄧許泰特在 NDR 的演出並不繁重,他持續北美及英國的演出,比較特別的是鄧許泰特第一次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合作三場演出( 演出曲目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阿格麗希獨奏 )和 R. 史特勞斯的音詩“查拉斯圖如斯說”),以及率領紐約愛樂出訪雪城( Syracuse, 在美國紐約州 )、芝加哥及維也納等地...,這年年底,鄧許泰特被倫敦愛樂任命為首席客席指揮。 |
1981 年 1 月,鄧許泰特的指揮行程由明尼蘇達管弦樂團展開,2 月,鄧許泰特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巡迴歐陸演出,行程由柏林開始,接著巴黎、阿姆斯特丹及杜塞爾多夫( Dusseldorf, 於德國 ),但 3 月 6 日巴黎演出後他與樂團發生嚴重衝突,鄧許泰特憤而離去,樂團依原計劃開往阿姆斯特丹,並找來指揮家孔德拉辛( Kondrashin, 1914 - 1981 )代打,演出是成功的( 曲目為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但音樂會後孔德拉辛竟因心臟病發而去逝...,隨後的演出被迫取消...,鄧許泰特與 NDR 從此形同陌路...,不過這年後頭與 LPO、BPO 等樂團的合作計劃並未受影響。
1981 - 1987... 倫敦愛樂
1980 年鄧許泰特接任倫敦愛樂首席客席指揮,從此與 LPO 關係密切,他們的合作以為 EMI 錄的馬勒交響曲全集最引人注目,1983 年鄧許泰特被 LPO 真除為樂團總監,這年 12 月鄧許泰特到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成功指揮了七場貝多芬歌劇“費黛理奧( Fidelio )”,將其在美國以至於國際的知名度推上最高峰。
1984 年 4 月及 10 月鄧許泰特率倫敦愛樂分別訪問日本及美國,其指揮藝術大受肯定...;1985 年 是鄧許泰特忙碌的一年,北美英國等地輪流穿梭,其間還参與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但到了五月事情開始不對勁...,鄧許泰特陸續取消與柏林愛樂、薩爾玆堡音樂節、愛丁堡音樂節及 LPO 的演出,雖然 10 月的北美行依舊,但 11 月後的活動全部暫停...,終於在 12 月被宣告罹癌,並開始接受治療,此時離他的馬勒全集錄音之完成僅有一步之遙( 尚差第八號便可完成...)。
1986 起鄧許泰特指揮行程及曲目安排明顯有了變化...,除了指揮場次減少,其活動範圍改以倫敦為中心( 與 LPO 在一塊 ),僅在 6 月出訪以色列( 與 IPO 合作)及10 月到美國指揮紐約愛樂...,此時他指揮更多的貝多芬及馬勒,罹癌後的第一個錄音便是左圖的貝多芬第六及第八號交響曲( EMI, 倫敦愛樂 ),而在出訪美國前與 LPO 終於完成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錄音,他的馬勒全集始成...。
1987 年鄧許泰特指揮的場次出奇的少,上半年只有 9 場( 指揮費城與波士頓 ),10 月鄧許泰特卸下倫敦愛樂音樂總監一職,改任樂團桂冠指揮,雖如此,他與 LPO 的關係依舊密切...。 |
1988 - 1998... 由光輝到平淡
1988 年,62 歲的鄧許泰特身體狀況似乎開始好轉,雖然演出場次不若之前,但仍持續美國的演出,10 月他甚至第二次率 LPO 赴日本演出五場,他的復出倍受期待,您猜為何?--- 因為此時擔任柏林愛樂終生音樂總監的卡拉揚已日薄西山,許多人將繼任的茅頭指向鄧許泰特身上,原因有 在有限的人選中鄧許泰特可是鮮有且道地的德國佬、鄧許泰特的曲目夠廣且豐富...,還有,此時的他没有固定合約的牽絆...,當時英日雜誌都對他接任頗有信心( 想想當時國內音樂雜誌也有此傾向及期待 ),但德國樂壇對他接掌柏林愛樂的傳聞卻始終熱不起來,除了身體狀況的疑慮外,鄧許泰特雖是德國人,但他是來自東德的德國人,鄧許泰特和西德樂壇並不親近...,由上文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成名是由英美發跡,唯一拿得上檯面的西德樂團資歷 --- 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NDR )的首席指揮一職也以不愉快收場,雖然他曾多次客席柏林愛樂,但他那 清新 直接 活潑 動感 的特質卻讓卡拉揚苦心經營的柏林愛樂其精準音色變模糊...,BPO 音色華美的理所當然可是 LPO 的驚艷無比...,於是,直到今日我還是經常看到聽見人說“鄧許泰特,可惜啊!如果他身體好些,他可是 BPO 及卡拉揚欽點的接班人...”,唉!實在搞不清楚狀況兼想太多...。
此時的鄧許泰特仍持續為 EMI 續錄,但大多改為音樂會現場收音...,而他的馬勒已成為音樂會的傳奇,至少當時沒有那位指揮家在演出曲目的比例上有那麼多的馬勒,特別他還是一位德國指揮家;1989 年及 1990 年鄧許泰特仍維持二十餘場演出,1991 年只剩十餘場,音樂會不時傳出取消的消息,要聽他現場演是幸福與賭注的拔河,1992 年 LPO 的日本行也改由 Franz Welser-Most 代打,但此時的他演出曲目突然開放,該年他與 LPO 排出包括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彼德羅西卡”等曲目,不過十月後所有北美的演出全部取消,隔年( 1993 年 )在連續取消多場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演出後,鄧許泰特於 5 月 14 / 15 日完成他的天鵝之歌 ---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樂團是他最忠實的伙伴 --- LPO,這次的演出 EMI 有錄音並發行...,雖然鄧許泰特的行事曆上仍排滿行程,但他未曾再履約過...,1998 年元月 11 日鄧許泰特退出人生舞臺,享年 71 歲。 |
發現一位大師...
檢閱鄧許泰特生平,特別是 1971 年之後的部份,一位“有實力的大師”要蛻變成“被肯定的大師”或“廣為人知的大師”真得付出不少努力...,成名前及成名後的鄧許泰特皆忙著四處客席,習慣非久居一地,雖此已為國際慣 例,但他“出道”( 投奔自由 )的晚,因此格外艱辛...( 想想另一位原東德指揮家馬舒 ( Masur ),這位如今縱橫歐美樂壇的巨匠,您可能沒料到...馬舒僅比鄧許泰特...小一歲...,怎樣,對比不小...)。 |
鄧許泰特可是我一路由卡帶 to CD to LP 一路相隨的大師,他的完美及不完美都洋溢著濃濃的“人味”( 非匠味),或許他的每一個錄音我們都可以找得到更棒更全面更超值的版本,但這都無損他在樂迷心中的地位...,鄧許泰特,德國指揮家,德國近代的少有的馬勒專家...;鄧許泰特, 非傳說中的大師( 因為傳說中的大師皆具未出手即己平天下之能耐...),其樂風自然活力旦浪漫,一位我所鍾愛的大師,您,聽過沒?
More “不朽的指揮家”眼中的鄧許泰特
“不朽的指揮家”(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6 )第 94 - 95 頁是如此介紹鄧許泰特的 ---
在英國及美國家喻户曉的是鄧許泰特。他作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註釋者具有一定的聲望,從五○年代中期起,他活躍於一些德國劇院;1980 年,成為倫敦愛樂的首席客座指揮,1983 年九月成為同一樂團的音樂指導;藉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發生爭吵之際,鄧許泰特成了盎格魯撒克式新聞報導之戰的焦點目標,在當時甚或是者。但事實上,鄧許泰特精確但又有些冷淡的指揮藝術只為唱片或合同的研究者所認同。直到今日,這位德國指揮家所進行的工作並沒有引起熱烈迴響,我們期待他以後的活動能取得優異成績。
|
沒了,以上便是該書關於鄧許泰特的全文,全文喔!全書罕有的冷靜、揶揄及不公竟都集中在鄧許泰特身上,作者肯定和鄧許泰特有仇...,我發現我在書上用筆依序留下:“很勇敢的看法,I don't think so.”、“生病、癌症,差不多快掛了”,及“已經去世了, 1998”等註記,瞧,我多懶,大師逝世多年才企圖為他翻案。
More “鄧許泰特與維也納愛樂
鄧許泰特和柏林愛樂琴瑟合嗚,那他有沒有和維也納愛樂合作過?答案是 --- 有,1982 年 8 月 29 日鄧許泰特受邀至薩爾兹堡演出,演出曲目為馬勒第十號交響的慢板樂章和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搭檔的樂團便是維也納愛樂...,不過這是他們唯一一次交集就是了。
對了,鄧許泰特另在 1985 年去過薩爾兹堡,不過参加的卻是由指揮家卡拉揚一手創立的復活節音樂節( Easter Festival ),正確時間是 4 月 2 日及 5 日,演出曲目是一首莫札特交響曲及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演出樂團則換成柏林愛樂。
More 鄧許泰特與馬勒...
鄧許泰特詮釋的馬勒極受樂迷肯定與懷念,他為 EMI 留下一套半的馬勒交響曲全集錄音,其錄音年代及地點如下 ---
第一套: | ||||
1977 |
Symphony No. 1 |
Abbey Road Studio |
||
1978 |
Symphony No. 5 |
Abbey Road Studio |
||
Symphony No. 10 |
Abbey Road Studio |
|||
1979 |
Symphony No. 9 |
Abbey Road Studio |
||
Symphony No. 3 |
Kingsway Hall |
|||
1980 |
Symphony No. 7 |
Abbey Road Studio |
||
1981 |
Symphony No. 2 |
Kingsway Hall |
||
1982 |
Symphony No. 4 |
Kingsway Hall |
||
大地之歌 |
Abbey Road Studio |
|||
1983 |
Symphony No. 6 |
Kingsway Hall |
||
1986 |
Symphony No. 8 |
Walthamstow Town Hall & Westminster Cathedral, London |
以上合作樂團皆為倫敦愛樂管弦樂團。
剩下的半套: |
||
1988 |
Symphony No. 5 |
Royal Festival Hall, London |
1990 |
Symphony No. 1 |
Orchestra Hall, Chicago |
1991 |
Symphony No. 6 |
Royal Festival Hall, London |
1993 |
Symphony No. 7 |
Royal Festival Hall, London |
以上合作樂團除 1990 年的第一號為芝加哥交響樂團外,其它仍為倫敦愛樂管弦樂團【鄧許泰特另有馬勒第一及第八號交響曲之 DVD 傳世, EMI, 樂團為芝加哥交響樂團及倫敦愛樂管弦樂團】。
More & More 鄧許泰特與馬勒...
鄧許泰特的馬勒全集很厲害嗎?有人問...,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 請問近代有那幾位德奥大指揮家是無私地將自己的指揮藝術奉獻給馬勒的( 一如他們無私地為華格納、布魯克納及 R. 史特勞斯...甘願付出所有)?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一下子變成大哉問...,華爾特( Bruno Walter, 1876 - 1962 )、克倫貝勒( Klemperer, 1885 - 1973 )、舍爾興(Hermann Scherchen, 1891-1966 ) 、舒李希特( Carl Schuricht, 1880 - 1967 )、馬索( Masur, 1927 - )、杜南依( Dohnanyi, 1929 - )...等人應被歸類於較親近馬勒的一群,而福特萬格勒( Furtwangler, 1886-1954)、貝姆( Karl Bohm, 1894-1981 )、大小克萊巴( E. Kleiber & C. Kleiber ) 等人則對馬勒淺嚐即止...,有人為後者冠上“反猶太”的大帽子,也有人以馬勒作品太差來為他們脫罪..,其實真不用想這麼多,不過鄧許泰特對馬勒的投入倒是值得許多對德奥大指揮家有研究的樂友討論討論。
有人問我喜不喜歡鄧許泰特的馬勒錄音?左想右想,我有+餘套貝多芬及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的唱片,布魯克納及尼爾森兩套、柴可夫斯基四套、拉赫曼尼諾夫三套...,但或許因馬勒在我心中佔的地位太重,我對馬勒的錄音始終嚴肅面對...,我竟無法挑選一套心儀的馬勒交響曲全集來珍藏...,在刻意與不刻意之間我還是有了鄧許泰特指揮馬勒第一、二、三、五、八及九號交響曲的 LP,我很喜歡他的“千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偶爾還絕美無比,是極高的成就...,至於其他作品則亳不清淡,但略嫌健康清新了些...,我相信是律己甚嚴,不想讓思緒過於狂放者的好選擇。 |
More 鄧許泰特的錄音...
下表為日本音樂之友社出版的“永久保存版 --- 指揮者篇”所選出鄧許泰特的 Best Choice 10,列出供鄧迷参考 ---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 / 倫敦愛樂 / 1979 / EMI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 倫敦愛樂 / 1983 / EMI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 倫敦愛樂 / 1981 / EMI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 倫敦愛樂 / 1985 / EMI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 / 柏林愛樂 / 1981 / EMI 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 倫敦愛樂 / 1982 / EMI 孟德爾頌 及 舒曼:第四號交響曲 / 柏林愛樂 / 1980 / EMI 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之管弦樂選曲 / 柏林愛樂 / 1980 / EMI 華格納:管弦樂作品集 / 柏林愛樂 / 1982-83 / EMI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 倫敦愛樂 / 1983 / EMI |
上圖是鄧許泰特指揮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的唱片封面( BPO, EMI ),好聽,但未獲日本人垂青。 |
想更進一步瞭解鄧許泰特錄音及生涯全記實,請按這兒 ---
http://www2u.biglobe.ne.jp/~oma-q/images/hobidx/tane0.htm,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