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響店也是需要大家走踏的...
電影《雞排英雄》裡面有段話 --- 「一塊土地要有人在上面走踏,這樣的土地才是活的。」 夜市如此,其實音響店也一樣,以下就是近日一位友人來南方走踏的對話經過,是說我也得反省一下,音樂聽了,咖啡也喝了,我們居然都沒有聊到音響器材,哈...,就這樣吧! |
|||
有沒有那種買了卻沒拆沒聽的唱片?
有天某位友人突然直白地問我說:「有沒有那種你買了,明明都買了卻放很久都沒聽的唱片?」...,我想都沒想就回道:「有啊,當然有啊( 心中的 OS 是...你這不是白問嗎?真正的愛樂者哪一個不是看到唱片就失心瘋地狂掃,擁有有時和聽和喜不喜歡是兩回事... )!」接著友人要我想想唱片既然都買了為何卻不聽的理由,還要我舉實例告訴他,於是此文。 |
|||
其實真正的黑膠迷是非常機車的,我真這麼覺得...
以前看日本有個《稀世珍寶開運鑑定團》的節目,節目中找來的專家以博學之姿對寶物枝微末節處侃侃而談,真讓我佩服不已...,但不久我發現有許多嚴肅膠迷也有著相近人格特質,這個我完全不行,要知道那麼多太累太辛苦了,真的...。
由於我買唱片的過程總是隨興,所以千萬不要問我哪張唱片買多少錢、在那兒買的,我幾乎記不起來...,但下面這張唱片我倒是清楚記得 --- 本片是在高雄小宋唱片行買的,購買時間不可考,當時買的價格是 550 元( 為什麼記的這麼清楚?因為小宋的標籤一直都在,直到這兩天要掃描時才撕下來...);本片就是那種我買了...放很久...沒聽,直到最近一位友人在臉書提及這個錄音( 他說他好想聽這張,他有 CD,極度感動,是他私房唱片,只是不知道有沒有黑膠?不知道聽黑膠能否有更多感動...?),於是我回家翻出這張唱片,然後打電話叫他來南方,說可以讓他如願,所以我第一次聽本片算是陪人家聽的呢! |
|||
|
|||
上圖是大提琴家麥斯基( Mischa Maisky, 1948 - )1987 年為 DG 錄製的《冥想( Meditation )》專輯,收錄包括巴哈 / 古諾、孟德爾頌、舒曼、佛瑞、拉威爾、拉赫曼尼諾夫等人的作品( 改編為大提琴版本 ),本片錄音日期為 1987 年 10 月,這張黑膠則是 2008 年由 clearaudio 於德國復刻發行。 |
|||
1987 年麥斯基 40 歲,他在兩年前剛為 DG 發行其生平第一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當時他已有極高名氣( 想當年他穿著三宅一生為他設計的衣服登台,那真是一個華麗到不行...),先後和指揮家伯恩斯坦、鋼琴家阿格麗希共同錄音,因此當這張《冥想》專輯推出時,幾乎得到樂評一致好評,我應該也有買 CD 才對,所以當我在小宋唱片翻到這張黑膠,想都沒想就轉身結帳,回南方拿出唱片要聽時,我的心突然糾結了一下,...,...,遲疑了許久...默默收起唱片,接著完全忘了要去聽這張黑膠,安啦,不是片況的問題( 小宋家的二手唱片片況是可以放心的...),您知道發生什麼事嗎? |
|||
|
|
||
上圖左為我手邊 clearaudio 發行之《冥想》專輯黑膠封底,中央下方 clearaudio 的商標可見;上圖右則為這張唱片黑膠圓標,您有發現什麼不妥嗎? |
|||
且讓我這向來隨興的黑膠迷偶爾機車一下,也就是《稀世珍寶開運鑑定團》的魂魄上身 --- 那個上圖右的圓標我真的無法接受啦,真的無法接受,那可是 DGG 有名的"大花版"特有之鬱金香圓標,這個圓標在 1968 年就不再使用( 依不同地區壓片略有不同,但不會差太遠 ),改以俗稱"小花版"為圓標,這張 1987 年錄製 1990 年發行的《冥想》專輯,我是沒看過第一版黑膠長甚麼樣子,但肯定不會是大花版的製作啊,這個太扯了,如果不是這次要讓友人如願,這張專輯搞不好會在我家唱片櫃內站衛兵站好站滿...,不過那天陪友人聽後...坦白說還真好聽,友人走後我自己又重新聽了一遍,聽邊還邊上網找資料,得到的資訊是 --- |
|||
|
|
||
果不出其然,DG 1990 年首發 CD 時似乎並未同步發行 LP( 那是因為 1989 年後 DG 幾乎停下所有 LP 的發行,新製作就只發行 CD...),不過我在網路上有找到 1991 年南韓獨自發行麥斯基《冥想》專輯的黑膠資訊( 如上圖 ),編號沿用 DG 的傳統:DG 431 544 -1 ( CD 為 431 544 - 2 ),還有,專輯名稱 MEDITATION 所用的字形和別人的都不同,不過南韓的發行方比較嚴謹,LP 圓標是正確的"小花版"...。 |
|||
|
|
||
在網路上流連了好一會兒,我還發現本錄音 1990 年日本 DG 有獨自發行黑膠唱片( 上圖左 ),不過標題改為《搖籃曲( Lullabies )》,曲目都一樣的情形下還可以這麼玩,我之前怎都沒發現呢?對了,日本這張 LP 圓標是標準的"小花版",此外,附上當年 CD 封面給大家看一下( 上圖右 ),嗯,回頭去看 clearaudio 的封面,真的沒有太多 DG 的味道( 封面的顏色跑掉了 ),或許借殼上市也只能這樣吧? |
|||
有沒有你看不懂只好買下來冒險的錄音...
來聽麥斯基《冥想》專輯的友人邊聽音樂邊和我聊天,他算是一位認真、精打細算的樂迷( 例如他曾經問過我...錄一張鋼琴家陳必先鋼琴獨奏的預算有沒有辦法找支樂團來錄他心愛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我回說...怎可能,演出《復活》交響曲的場地要有管風琴,要指揮家、大編制樂團、合唱團,還要兩位獨唱家,光排練加錄音...這個費用我不知道怎麼算,但肯並不低...,結果友人笑著說這就是他為何會買大量管弦音樂唱片的主因,就一整個超值到不行...,哈 ),在喝完咖啡後他接著問我,有沒有那種我壓根看不懂,只好買下來冒險的錄音,我答說...當然有,接著拿出剛在誠品大遠百買的黑膠遞給他看( 請見下圖 ),說...我剛做完功課,但買的時候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份錄音的存在,封底寫的是德文,一個字都看不懂,就衝著指揮家馬舒( Kuer Masur, 1927 - 2015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還有這是一張 1991 年錄製的黑膠,光 1991 這個數字我就沒有抵抗力。 |
|||
|
|||
這張黑膠唱片的標題是《奧林匹克的魅力》,收錄作曲家比才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間奏曲與芭蕾音樂,薩拉沙堤的《卡門》幻想曲,以及拉威爾《波列露》等作品( 這些我看得懂,所以我清楚我會聽到那些作品 ),錄音時間是 1991 年 7 月 6 日,同年發行,但我查了一下,1992 年奧運是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而德國上一次舉辦奧運還是 1972 年的前西德時期,所以這張唱片到底是在紀念或慶祝什麼,我真不知道,但我知道 1991 年還在發行的古典黑膠唱片和來自日本的壓縮機一樣稀少,所以先買了再說。 |
|||
嗯,封面背景這座音樂廳好氣派啊,是德國還是西班牙的哪座音樂廳呢( 搞不好是馬舒和樂團受邀到西班牙演出時錄的...)?我把封面傳給一位住過萊比錫十年的朋友看,他很快回訊給我,這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的音樂廳啦,他老兄還補充說音樂廳前廣場的噴泉很有名,是遊客必打卡的觀光景點,還附上一個維基百科的連結給我,如下圖。 |
|||
|
|||
原來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噴泉叫門德噴泉( Mendebrunnen ),建立於 1886 年,位於奧古斯都廣場上,廣場兩頭一邊是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另一頭是萊比錫歌劇院,其中音樂廳算是第三代的音樂廳( 1981 年啟用 ),採葡萄園風格設計,約有 2,000 席。 |
|||
|
|||
好吧,既然錢都花了,只好將唱片封底掃描然後將圖片丟給 google 幫忙翻譯,哇,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 話說 1991 年 7 月 6 日,當時德國總理與一群贊助人集結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他們邀請 1928 年到 1988 年間合計三百多名德國奧運金牌選手、德國奧委會,以及預計參加 1992 年的奧運代表以《奧林匹克的魅力》為名共聚一堂。演出焦點自然是指揮家馬舒和他率領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這場音樂會有現場直播,精選的曲目讓來賓提前感受 1992 年西班牙奧運會的氣氛( 所以在上半場排出《卡門》)。
對了,封底也有提及,本演出同時進行募款,所得款項用以整建布商大廈的孟德爾頌紀念碑及萊比錫體育大學之建立等。 |
|||
本片的演出與錄音真維持馬舒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一貫的高水準好聽,每個曲目演出後的長長掌聲完整收錄,其實馬舒先後曾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紐約愛樂與法國國家管絃樂團訪台,他掌握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時間由 1970 年一直到 1996 年,而就在本演出的同一年九月,馬舒將飛越大西洋到新大陸接掌紐約愛樂,此時的他 64 歲,正逢音樂藝術的完熟期! |
|||
請我一個買這張唱片的理由吧...
我並沒有和友人一同欣賞前述《奧林匹克的魅力》之黑膠( 原因是他說這些曲目太通俗了,要聽也不會特別聽馬舒指揮的,至於什麼 1991 年的錄音他完全不在乎,「我又不是黑膠迷」,友人如斯說...),因此他聽完麥斯基《冥想》專輯後順手拿起我另一張待聽黑膠說...你發誓...這張專輯所有曲目你都熟都哼的出來...,哇,現在陪友人喝咖啡還得 18 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行? |
|||
|
|||
本片收錄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管弦樂作品《兩首輓歌》( 分別是《受傷的心》和《最後的春天》)、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悲傷圓舞曲》&《拉卡斯塔瓦》、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弦樂組曲》及瑞典作曲家維倫( Dag Wirén, 1905 - 1986 )的《小夜曲》等作品,這也是這張專輯以"Scandinavian Music( 斯堪地那維亞音樂 )"的原因。 |
|||
有陣子我很瘋英國指揮家馬利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的錄音,他們的演奏永遠端正、合宜,帶著些許甜味,是那種讓人無法拒絕、願意一口接著一口...更正...一首接著一首一直聽下去的美好樂音( 想想他們的羅西尼《弦樂奏鳴曲》...),也因此有陣子這對組合的錄音超多,多到我不知道他們到底錄製了那些唱片...。
這張《斯堪地那維亞音樂》的選曲在當時頗具新意,利用樂迷比較熟悉的西貝流士、葛利格來夾帶尼爾森與維倫的作品讓大家認識,好啦,我承認記不起來任一段尼爾森《弦樂組曲》的旋律,但我真是為了維倫的《小夜曲》買這張唱片的( 只是我又忘了...我之前是聽哪個版本 ),這個作品超級好聽的說,於是取出唱片播放給友人聽( 就 B 面的第一首啊 ),我們兩人靜靜地將這段十幾分鐘的《小夜曲》聽完,接著友人拿起手機拍了一下唱片的封面與封底,說要回家到 apple music 找來聽( 後來有傳訊說在 apple music 中找到了 ),離去前還不忘虧我一下 ---「黃兄,你還真是墮落啊,這麼偏的曲目怎這麼熟?」,哈,此時墮落無罪,墮落有理,真的。 |
|||
|
|||
唱片封底顯示( LP:agro ZRG 877 ),本片係 1977 年 5 月錄製於倫敦知名 Kingsway Hall,但直到 1980 年才首次發行 ,為何錄完後拖這麼久才發行?有可能那時是唱片的黃金時期,DECCA / argo 有一堆錄音排隊等著發行,所以就拖了一下...,也有可能是因為剪輯多花了一些時間,但本片真的非常"馬利納加聖馬丁",是合奏能力示範片的等級,我已經將維倫《小夜曲》終樂章轉成 24 bit 176.4 kHz 的音檔,明天高雄音響展大家可以來聽聽...。 |
|||
好吧,我承認我只是想再賭一把...
友人臨走前又翻了一下我"待聽區"的唱片,然後抽出一張唱片問...這張好聽嗎?哈,就待聽區,還沒聽怎知道好壞?不過我還是誠實告訴他我對他抽出那張由大提琴家兼指揮家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 - 2007 )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錄製的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革命》並不抱太大希望,「不抱太大希望還買?」有人不解地問,然後丟了句...聽完告訴我心得,然後頂著大太陽悠悠離去。 |
|||
|
|||
這張《革命》交響曲演出樂團全名是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Washigton, D. C.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國家交響樂團 ),該團於 1977 年到 1994 年間任命羅斯托波維契但任音樂總監,這段時間羅氏指揮該團錄製了多張唱片,可惜我不是他在指揮方面的粉絲,所以暫且略過。 |
|||
為什麼聽都沒聽就告訴別人對本片不抱太大期望?我記得很清楚,1994 年 4 月羅斯托波維契曾率這支國家交響樂團來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演出一連兩晚,首晚他們演出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及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次日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及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那時我還在念研究所,在聽完第一晚的演出後就將第二天的票送給別人聽,聽這種演出...還是乖乖做實驗比較實在。
出手買本片的原因是...之前讀了羅斯托波維契的訪談錄,對他以自己的聲望勇敢收留索忍尼辛的事蹟感到敬佩,連帶對他指揮功力加上幾分( 哈,後來證明這是兩回事 ),於是看到這張 DG 的數位錄音...價格又合理...就買吧,只是聽完的感受和 1994 年現場心得差不多,就聽過了,這樣就好。 |
|||
|
|
|
|
|
|
|
|
嗯,我不知道好奇心是不是可以殺死一張貓,但好奇心可以讓樂迷荷包受傷肯定是真的...;上圖是羅斯托波維契於上世紀七零年代指揮倫敦愛樂為 EMI 錄製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 含《曼符禮》交響曲 ),我可是一張一張收,花了不少時間才收齊的,不過目前這套全集錄音仍放在家中的"待聽區",暫時找不到理由聽它,由於羅氏指揮俄國作曲家的作品還是有相當聲望,我會儘快翻出來聽聽...;下圖左歌劇《托斯卡》則是羅斯托波維契和為太太女高音嘉琳娜( Galina Vishnevskaya, 1926 - 2012 )跨刀指揮,此外,羅氏還彈得一手好琴,EMI 甚至有發行他擔任鋼琴伴奏的錄音呢( 嗚!這些唱片我買了也還沒聽,真不應該...)! |
|||
|
|
||
當然,羅斯托波維契主要的聲望無疑是建立在大提琴身上,他是無數作曲家的謬思( 想想有多少作品是為他而作,甚至題贈給他 ),基本上羅氏的大提琴錄音我是看一張買一張,然後...然後買著買著就亂了,例如下圖左那張作曲家舒曼大提琴協奏曲及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的錄音,由俄國指揮家羅傑斯特汶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 1931 - 2018 )指揮列寧格勒愛樂、羅斯托波維契獨奏的版本是每一位樂迷都應該聽聽的,我一直以為這張場唱片是 DG 自己製作發行的,直到有天在黑膠展翻到一張羅氏相同曲目錄音,而且是俄國 Melodiya 發行的,當然立刻買了下來,回家後才發現...指揮及樂團和 DG 的版本一樣,哇,居然是同一個錄音,好吧,多就多吧,好版本多一張沒差,但故事還沒完...。 |
|||
|
|
||
每個人記憶自己擁有的唱片之方式都不同,我發現有不少人是採"封面記憶法",也就是用力記住自己擁有唱片之封面,然後下次看到同樣封面之唱片便直接跳過...,唉,相信我,這招對黑膠迷來說真沒什麼用,不信?來,我都知道自己有兩張一樣的羅氏演奏舒曼大提琴協奏曲的唱片,曲目記了,演奏團隊記了,連封面我也記住了,然後不久我又在另一個黑膠展看到一張相同組合的錄音,而且同樣是 Melodiya 的發行,我那時信心滿滿 --- 肯定是 羅斯托波維契 / 羅傑斯特汶斯基 / 列寧格勒愛樂 這組黃金俄式組合為俄國 Melodiya 唱片的另一個錄音,於是高高興興地拿去結帳( 瞧,畢竟封面完全不同啊,請見下圖左,和上圖右不同,對吧?),回家後取出之前的唱片比對,*&^$$...,又買重複了,看來要當個厲害的膠迷我還是嫩了點...( 下圖右是羅氏舒曼大提琴協奏曲另一個錄音,由伯恩斯坦指揮法國家管弦樂團 1976 年為 EMI 的錄音,補充一下,有書中提及此時伯恩斯坦的狀況並不好,他打的拍子令樂團困惑,但錄完音伯佬很是滿意,於是就這般發行了...)。 |
|||
|
|
||
好吧,反正我看到羅大師的錄音都會收,封面版本重複終不悔,有一就有二,然後我發現...我又買重複了 ---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奧曼第指揮費城管絃樂團,羅大師獨奏( 下圖左與右 ),唉,又是封面不同惹的禍...。 |
|||
|
|
||
幸好羅大師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我沒有買重複,買唱片時心胸要放寬些,買到就好,不要在乎是否重複,先搶先贏,這樣想聽時隨時可以抽出來聽,這種即時的快感只有膠迷可以體會與認同呢! |
|||
|
|
||
本文完成於 2025 年 5 月 10 日 |
|||